北京市科協推出20條主題科學線路

人民網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董兆瑞)9月25日,2024年“科技館之城”發布儀式在中國電影博物館舉行。活動現場發布了6條“熱門場館平行路線”、8條“課本超鏈接”路線、6條“特色主題路線”,讓科普資源更加貼近公眾。
讓課本上的科技知識“活”起來
“熱門場館平行路線”針對暑期各知名場館“一票難求”的現象,整合了北京地區同類型的場館資源,為公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例如,國家自然博物館的門票預約較難,“熱門場館平行路線”推介了同類型場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不光有“無花之美”稱譽的蕨類植物,還有亞馬孫河流域的水生植物,以及來自美洲、非洲干旱地區的多肉植物。而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利用VR技術,帶公眾穿越回70萬年前,與“北京人”面對面。
“課本超鏈接”主題路線將科普場館、科普展品與中小學地理、化學、生物等課本內容相結合,讓課本上的科技知識“活”起來,吸引更多青少年走進科技場館。例如,六年級《科學》課本上的隆福寺藻井古代星空圖,去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就可以近距離欣賞﹔高一《地理》課本上的太陽望遠鏡,就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懷柔觀測基地﹔想看三年級《科學》課本上的授時歷,就去郭守敬紀念館……
此外,“特色主題路線”結合社會熱點和公眾喜好講述行業科技故事,展示了不同領域的“科技范兒”。
據了解,自2023年起,北京市科協聯動全市百余家“科技館之城”成員單位,面向公眾推出百家科技文化場館手繪地圖和主題科學游路線,讓公眾既能到城區科普“環游”,又能到遠郊區科普“暢游”,真切感受科技場館的“無處不在”。未來,“科技館之城”還將解鎖更多主題路線,發掘更多“寶藏小館”,激發更多公眾參與科普的興趣和熱情。
一批“硬核”科普項目現場展示
活動現場,一批推動前沿“硬核”科普的公共服務展教示范項目展出,它們都出自北京市青年科技工作者之手。“科技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科普則是連接科技與大眾的橋梁。作為科研工作者,我們有責任也有使命,將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轉化為公眾易於理解、樂於接受的知識,讓科技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靈。”北京交通大學“磁控4D打印及軟體機器人”項目負責人李振坤說。
2023年,“科技館之城”公共服務展教示范項目啟動,重點支持45歲以下的科技工作者進行前沿科技資源科普化研發、開展科普活動,推動一大批前沿科技資源科普化成果與公眾見面。一年來,共開展線上線下科普活動共計500余場,形成了展覽、展品模型、科普課程等300余項科普資源。本次活動中,共有8家單位的項目獲評2023年“科技館之城”公共服務展教示范優秀項目。
今年,“科技館之城”公共服務展教示范項目繼續支持80個項目,包括展品展項、科普課程、科普活動三類,引導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不斷產出科技科普資源化示范引領性成果。
今年再拓展50家科技教育體驗基地
在發布儀式上,今年新增的50家“科技館之城”科技教育體驗基地亮相。“作為科技教育體驗基地,我們將充分發揮中央在京單位的特色優勢,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科學體驗,與多元主體共同推進‘科技館之城’科技文化品牌的建設。”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計量戰略與基礎理論研究中心主任於連超作為新認証基地代表發言。
為鼓勵各類機構開展社會性群眾性科普活動,2023年,北京市科協認証了100家科技教育體驗基地。如今,在平谷區綠農興雲果品產銷專業合作社,它們的農場已經成為一座小型“科技館”,年游客增長超萬人。位於延慶區的華海田園天文農庄,也被打造成北京天文愛好者的觀星聖地。中國電影博物館作為首批入選的科技教育體驗基地,圍繞不同科學主題舉辦了豐富的科普視聽活動,借助超高清巨幕的聲光影特色,讓公眾感受色彩斑斕的世界。
今年,北京市科協再次拓展的50家科技教育體驗基地,將進一步提高“科技館之城”平台服務水平,為公民科學素質提升作出更多實踐探索。未來,還將有更多的科技文化旅游場所加入到基地建設隊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