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生產總值邁上4萬億元新台階
75年來首都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成績斐然

本報記者 陳雪檸
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成績斐然,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品質節節攀升。昨天,市統計局發布“新中國成立75周年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首篇。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760.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是1952年的857倍,年均增長9.9%。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不足百元達到20萬元,保持全國首位。
經濟總量彰顯城市實力
“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的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地區生產總值不足3億元。經過全市人民艱苦卓絕的奮斗,1978年提高到108.8億元。”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革開放以后,北京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1994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千億元,2007年邁過萬億元大關。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經濟實力全面提升,經濟總量連續邁上新台階,地區生產總值分別在2013年、2018年、2021年突破2萬億元、3萬億元、4萬億元。202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760.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是1952年的857倍,年均增長9.9%。
值得關注的是,1949年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還不足百元,1975年超過千元,1994年超過萬元,2013年突破10萬元,2023年達到20萬元,保持全國首位。
經濟總量彰顯城市綜合實力,產業格局凸顯城市發展水平。據介紹,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產業發展呈低水平的“三二一”發展格局,三次產業比例為23.1︰36.8︰40.1﹔上世紀50年代以后,在建設現代化工業基地背景下,第二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1954年第二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三產業,1978年達到71%﹔上世紀80年代以來,北京開始調整產業結構,1993年第三產業佔比超過第二產業,達到47.2%並逐步提高,2015年以后第三產業比重穩定在八成以上。
產業發展呈現高端化特征。農業由傳統種植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由重生產功能向重生態功能轉變,工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服務業結構逐步優化,新興產業加快成長。例如,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傳統服務業佔比由新中國成立之初及改革開放初期的一半以上,下降到2023年的11.1%。
新總規推動北京深刻轉型
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共編制了七版城市總體規劃,在不同階段對首都發展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7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明確提出形成“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
近年來,圍繞構建城市空間新格局,首都北京深刻轉型。其中,核心區進一步突出政務、文化功能,北京中軸線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常住人口佔全市比重由2014年的10.2%下降到2023年的8.2%﹔中心城區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區,2014年以來加快“騰籠換鳥”,累計拆除違法建設超8000萬平方米,騰退土地6000余公頃,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平原新城形成了醫藥健康、智能裝備、航空、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五個千億級以上產業集群﹔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區逐步完善城市綜合功能,地區生產總值佔比由2014年的2.8%提升至2023年的3%,常住人口佔比由6.3%提升至8.4%﹔生態涵養區綠色發展成效顯著,各區森林覆蓋率均在48%以上。
京津冀協同發展交出亮眼答卷。截至2023年末,京津冀地區高鐵總裡程達到2576公裡,實現對區域內所有地級市的全覆蓋。在創新協同方面,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748.7億元,是2015年的6.7倍。京津200多所中小學幼兒園與河北開展辦學合作,“跨城養老”步伐也不斷加快。
居民享受民生建設成果
經過多年的改革與發展,居民生活蒸蒸日上,收入大幅提高。
報告顯示,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200元左右﹔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分配方式的轉變,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升,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於2000年、2008年超過萬元﹔2023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1752元,與1978年相比,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7%。
據了解,本市義務教育普及率自1993年以來始終保持在100%,2023年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超過90%。隨著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斷優化,2023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2518家,床位13.9萬張,衛生技術人員34.3萬人,分別是1949年的205.2倍、46.3倍、81.3倍。
藍天、碧水、淨土,生態環境的改善就在居民身邊。數據顯示,2023年大氣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細顆粒物和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濃度值分別較2013年大幅下降88.9%、53.6%、64.2%和43.5%。2012年以來,全市新增城市綠地7000余公頃,一大批城市休閑公園、郊野公園、口袋公園、小微綠地先后建成。
居民交通出行越來越便捷。據統計,2023年末,全市公路裡程達22433公裡,是1957年的19.4倍﹔城市道路裡程6256公裡,是1949年的29.1倍﹔公共汽電車運營線路長度29738.5公裡,是1949年的386.2倍﹔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長度由1970年的11公裡增加到836公裡。
“回首過去,75年來,北京逐步探索出一條符合首都特點的發展之路,千年古都正朝著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闊步前行。”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