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北京著力構建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體系

2024年08月29日08: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北京著力構建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體系

  “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習近平總書記曾給北京出了這麼一道題。北京奮力書寫答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動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體系”。這為北京這座擁有2180多萬常住人口、1.6萬平方公裡超大城市的建設發展,進一步明晰了方向。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繞不開超大特大城市治理這一世界級難題。北京的生動實踐中,有久久為功的實干篤行,有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也有晝夜更新的城市數據:

  每一天,約2.4萬噸蔬菜從新發地市場送達北京的千家萬戶,900多萬人次穿梭於北京的軌道交通,6萬多件市民訴求直達北京市民熱線服務中心,萬千建設者創造出上百億元的GDP……由無數筋骨血脈支撐的這座超大城市,超乎想象的運行之繁、治理之艱,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縮影。

  北京市委書記尹力表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北京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努力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北京篇章的強大力量,奮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超大城市治理之路。

  大城之治,規劃引領。

  被譽為“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的中軸線,前不久申遺成功。作為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關鍵項目的慶成宮,是近年來歷史情況復雜、涉及問題較多的一個征收項目。北京市西城區破難題、找出路,騰退工作有序推進。慶成宮整體恢復歷史風貌,成為中軸線的一張亮麗名片。

  保護老城區,是北京作為文化中心所承擔的一份職責。前些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立足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定位,不斷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據此,北京新版總體規劃出爐。

  這本規劃,改變著一座城。“都與城”“舍與得”“疏解與提升”“核心與兩翼”等理念深刻融入城市治理,成為新時代北京城市發展、建設和管理的基本依據。

  規劃也是藍圖,鋪展出欣欣向榮的畫卷。

  人口角度看,北京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城鄉建設用地減量130平方公裡﹔環境角度比,利用拆違騰退空間實施綠化超過9200公頃,補建便民商業網點7700余個﹔再從產業角度端詳,科技、商務、信息等高精尖產業新設經營主體佔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3年的66.1%……“北京確定了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用減量發展倒逼發展方式轉變,邁向高質量發展。”北京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楊秀玲說。

  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以減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超大城市。

  這得益於規劃引領。“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北京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同時深刻理解黨中央更深層次的考量。規劃引領並非規劃“一條腿”走路,還體現在規劃、建設、運營一體化體制機制的變革。這也正是改革進入深水區要啃下的一塊“硬骨頭”。

  過去有的地方,水是水、岸是岸,“九龍治水、各管一頭”,怎麼辦?靠改革破局。

  北京市朝陽區治理亮馬河,治水、修岸、亮化建筑外立面,“水岸共治”。濱水空間更新改造后,亮馬河被形容為城市的一座“會客廳”。

  過去有的地方,站是站、城是城,“各成一體、銜接不暢”,怎麼辦?靠改革鋪路。

  從地鐵6號線東四站出來,幾處古朴建筑映入眼帘。地下,有四通八達的交通動脈﹔地上,商業、餐飲等一應俱全。近年來,北京不斷強化站城融合,軌道交通與城市更新相得益彰。

  大城之治,數字賦能。

  “以前下班最頭疼的是遇上堵車,現在時常一口氣過幾個綠燈,感覺就像手裡握個‘遙控器’。”不少北京市民都深有感觸。

  交通擁堵,很多大城市的通病。市民形容的“遙控器”,正是北京交通信號控制管理平台。目前,平台已完成100余條主干道綠波帶的動態優化,助力整體路網通行效率提升4.7%。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這些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扎實推進,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加快建設,“三城一區”(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蒸蒸日上……今年以來,新建5G基站1.42萬個,新增公共智能算力超7000P(1P約等於每秒1000萬億次計算速度),全市擁有備案上線大模型82款。這些數據,也讓城市治理的效能更高。

  城市更智慧。北京市海澱區,“城市大腦”聚合交通、生態、水、電等城市體征指標,人工智能街區建設穩步推進。地下8米,北京市豐台區電纜數字化隧道無人巡檢示范區,“機器狗”正對電纜進行巡檢監測。地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無人駕駛車隨處可見。經過4年建設,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已實現600平方公裡連片運行。

  城市更有韌性。今年汛期,北京全市累計降雨量已超去年同期,防汛工作有條不紊。投用測雨雷達,建成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運用城市全量管網數據進行模型計算……“智慧防汛”為城市應對汛情提供支撐。

  “我們將緊緊圍繞智慧城市建設,錨定‘一區三中心’,統籌推進全域數字化轉型,深化‘一網通辦’‘一網統管’,更好支撐‘高效辦成一件事’,賦能城市精准精細治理。”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北京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沈彬華說。

  大城之治,人民為本。

  北京市昌平區的回龍觀、天通苑兩個超大社區常住人口80多萬。“我們曾自嘲是‘觀裡人’,裡面很大,出口卻很小,像一個罐子。”在回龍觀地區住了多年的居民說。

  “回天行動”計劃聚焦居民關心的交通、學位、床位等難題,系統治理、精准發力,從治“大城市病”轉向謀高質量發展。2018年以來,回天地區新增學位3萬余個、醫療床位2000余張、大型文體設施4處,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提升至96.3%。

  新城在生長,老城在更新。

  習近平總書記調研過北京市東城區草廠四條胡同。老城不能再拆,胡同怎麼保、怎麼用?申請式退租降低人口密度,環境整治、織補復建、文物修繕等同步開展。如今,居民對胡同的變化贊嘆不已。截至目前,以胡同為代表的全市5200余條背街小巷煥然一新。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在北京,接,當天受理75831件訴求﹔派,343個街鄉鎮、100余個市級部門和公共服務企業等隨時響應﹔辦,辦結數量、時長等指標實時更新……北京市市民熱線服務中心大屏幕上跳動的數據,記錄著群眾的關切。

  5年來,從“吹哨報到”建立服務群眾的響應機制,到12345熱線牽引接訴即辦,再到“每月一題”推動“未訴先辦”的主動治理,北京下足繡花功夫,持續完善以市民訴求驅動超大城市治理的體制機制。

  一針一線織出超大城市的溫度。610多個“口袋公園”,讓市民出門即景﹔1.8萬個普惠托位,助力“托得起”“放心托”﹔今年將新建100家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努力把普惠養老服務送到老人家門口……

  大城善治,北京精雕細琢,超大城市治理之路仍在探索中。(本報記者 杜尚澤 李建廣)

(責編:李博、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