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門頭溝首次開展防汛實戰應急演練 新技術、新裝備助力提升綜合防汛能力
現場演示內澇排水項目。人民網記者 孟竹攝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記者孟竹)“我宣布,防汛綜合應急演練正式開始!”6月27日,在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鎮龍王廟河灘上,隨著總指揮的一聲令下,2024年北京市門頭溝區“全鏈條、全要素”防汛綜合應急演練正式拉開序幕,這也是門頭溝區首次開展“全鏈條、全要素”的實戰化防汛綜合應急演練,展示特大暴雨洪澇災害后門頭溝區的恢復重建和應急能力建設成果。
此次演練在總結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應對經驗的同時,還檢驗防汛應急指揮機制、“三道防線”應急力量體系等建設成果,檢驗《門頭溝區防汛應急預案》適用性,以提高全區應急搶險隊伍的綜合實戰能力和極端暴雨災害的應對能力,夯實防汛准備工作基礎,全力保障安全度汛。
被困群眾救援現場演示。人民網記者 孟竹攝
本次演練共設置預防行動、監測預警、會商研判、指揮調度、人員轉移、應急處置、保障行動七大方面共26個科目,結合門頭溝區最新的應急指揮系統“京西哨兵”和“三道防線防汛應急力量體系”,聚焦“預報、預警、響應、搶險、救援”的全鏈條防災減災救災過程和“組織指揮體系、應急力量體系、物資通訊醫療保障體系”的全要素保障機制,以特大洪水應對場景為實戰場景,採取“線上+線下交互式”應急演練模式,採用“全方位、智能化監測預警、信息化指揮、多部門協同、快速高效處置、多任務並行開展”等手段開展應急演練,提升極端暴雨災害應對能力。
救援人員現場演示穿戴外骨骼。人民網記者 孟竹攝
記者注意到,本次演練中展示了諸多新技術、新裝備,極大提升了應急救援的能力和效率。比如,在外骨骼搬運科目展示中,救援隊員現場穿戴有源負重助行外骨骼裝備,該裝備自重僅4公斤,最大負載能力達70公斤,能夠在減輕救援人員的負重壓力的同時,提高行進速度和提升搬運物資效率。門頭溝區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張磊介紹,門頭溝區應急局首次引入80套有源負重助行外骨骼,有效降低了救援人員長時間作業的疲勞感,進一步增強了救援人員的戰斗效率。
記者現場看到,穿戴上外骨骼的救援人員採取背運的方式運送物資,背運時主要依賴背部和肩部的力量,將物資送至目的地后,在相互協助下,救援人員慢慢彎腰將重物卸下。“該裝備能將七成的重量引到地面,穿戴人員隻需要承擔三成的重量。外骨骼可以顯著提升穿戴者的力量和負重能力,使其能夠攜帶更重的救援物資和設備,並減輕長時間背負重物造成的身體疲勞和損傷,緩解體能消耗,在災難救援中能提升人員物資搬運能力。”門頭溝區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宋樂介紹,穿戴外骨骼后,還可以通過身體的微小動作來控制外骨骼,實現人機協同。
在受災環境中,交通、電力、通信等條件的中斷為順利救援帶來了諸多挑戰,除了人力借助外骨骼等裝備運送物資,無人機在物資運送方面也大有作為。現場,隨著無人機升空,一架中型載重無人機通過挂鉤和繩索,將應急物資成功索降至指定地點。記者了解到,這種載重無人機單程可滿足40公斤的最大運載重量,現場演示的空吊負載模式適用於無法降落的場景,索降模式最大釋放長度達20米,可將物資索降至指定地點。此外,還有貨箱負載無人機也可適用各種緊急物資的運送,給固定補給點運送物資時,可設置固定航線自動作業,1小時可持續補給180人的生活物資,並根據實際情況可多次作業。目前,北京市門頭溝應急管理局已配備23架無人機,形成了“冬季森林滅火、夏季洪澇和地質災害救援,全年綜合應急救援”的區級常備無人機應急救援力量。
防汛裝備展示。人民網記者 孟竹攝
在通訊方面,門頭溝區也做了有效探索。今年,門頭溝區已在全區315個行政村各設置1台150兆超短波防汛電台,並保証鎮街、相應委辦局、屬地派出所、各院所備有至少1台該電台,保障響應的及時性與准確性。“該電台可精確聯系到村,還可以根據點位具體情況,將鎮街、村、社區劃分為不同的組,以便精准找到相應人員。”宋樂介紹。
門頭溝區委書記喻華鋒表示,門頭溝區將以此次實戰演練為契機,持續推動應急實戰演練覆蓋到全部鎮街、村居和行業領域,力爭在最短時間內實現防汛救災體系實戰化水平的大幅提升,確保今年安全度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