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廣內街道編織“全時全齡全域”幸福網絡 點亮百姓生活新圖景

人民網北京6月14日電(記者鮑聰穎)在西城區廣內街道,一幅以“全時全齡全域”為核心的服務藍圖正徐徐展開,黨群服務中心作為這一構想的實體載體,正以全新的面貌,全天候、全齡段、全方位地深入居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編織著一張覆蓋時間、年齡、空間的幸福網絡,讓黨群服務中心真正成為群眾想來、愛來、常來的生活必要場景,地區單位共融、共通、共建的聯動聚力平台。
溫暖不打烊,黨群中心全天候服務百姓
6月13日,廣內街道“黨群夜航”啟動儀式舉行。西城區政府黨組成員、副區長陳大鵬,廣內街道工委書記王丹,街道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高聰聰出席活動。啟動儀式上,揭曉了“黨群夜航”精彩系列課程安排,並為特邀講師頒發了榮譽聘書,宣告這一創新服務模式正式啟動。
夜幕降臨,當城市多數公共服務設施陸續熄燈時,廣內街道的“黨群夜航”卻剛剛啟程。“沒想到晚上還能來這兒參加瑜伽課,工作再忙也能照顧到自己的身心健康。”居住在廣內街道西便門東裡社區的張女士說道。
告別“朝九晚五”的傳統模式,廣內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開啟“全時”服務新篇章,實現“午間不休息、早晚延時開、周末不打烊”服務模式。無論是晨曦微露還是燈火闌珊,這裡總有一盞燈為群眾而亮。從“早八點太極”到“午間加油站”“居家寶媽加油站”,再到“黨群夜航”“黨群夜話”“晚七點兒童體適能”等提供心靈的棲息地,乃至“周末狂歡日”“周末減壓工作室”等為繁忙一周畫上休止符,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以“全時”理念服務轄區黨員群眾,成為百姓隨時可以依靠和信賴的全天候服務陣地。
幸福無代溝,黨群中心讓群眾想來、愛來、常來
在廣內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年齡不再是參與的門檻,“全齡”活動精彩紛呈。幼兒在“四點半課堂”中探索知識的海洋,青年在“科技體驗營”“文化研學游”中激發創新火花,老一輩能在“書法雅集”中尋覓文化的韻味,寶媽們在“自媒體運營課程”中發現自我價值,上班族在車友會、影音俱樂部、球迷之家中釋放壓力,每一份熱愛都有處安放,每一顆心靈都能得到滋養,實現了“老有所學、幼有所樂、青有所為”。
“以前覺得黨群服務中心就是開會的地方,現在變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孩子放學有地方去,老人有了新的朋友圈,我們年輕人也能找到放鬆的方式。”槐北社區居民張先生感嘆。從日常的便民服務到特色主題活動,廣內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已悄然成為居民心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發展不設限,黨群中心成為地區各單位聯動聚力平台
秉持“全域”理念,廣內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不僅僅是一處服務的場所,更是黨建引領下的資源共享平台。黨群服務中心攜手黨建協調委員會單位、專業院校、商業機構、專業社會工作機構以及社區自治組織共同推動“同行五賦能計劃”,構建起一個開放融合的服務生態系統。企業家學堂、輪值聯席機制等創新舉措,為地區經濟文化注入新鮮活力,讓“七小門店”、新興企業與社區居民共享發展成果。
“我們與多方合作,就是要讓黨群服務中心成為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雙重引擎。同時,依托兩級黨群服務中心運營模式,即街道、社區以空間換優質服務,與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機構互惠合作,為社區、基層減負的同時,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共同推動百姓服務優化升級、形成公益服務+低償服務+資源置換+慈善捐助等多項服務功能,讓社區不再只是居住的場所,而是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創新驅動的共生體。”廣內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立全時服務,破時間限制﹔立全齡活動,破內容局限﹔立全域模式,破運營單一——廣內街道以“三立三破”為路徑,致力於打造一個有溫度、有品質、有活力的社區服務典范,讓百姓“進來串門更多、參與活動更多、融入治理更多”,讓“黨建引領更深入、黨群服務更深廣、百姓印象更深刻”,讓每個人的故事都與黨群服務中心緊密相連,為西城區高質量發展寫下生動注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