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原創話劇《夜行記》在京上演 以現代獨特視角講述中國故事

2023年10月20日23:20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話劇《夜行記》劇照。人民網記者 尹星雲攝

人民網北京10月20日電 (記者尹星雲)近日,中國國家話劇院“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的10部原創劇目在京開啟新一輪的展演。記者注意到,這些劇目都是圍繞“新經典、新田野、新城市”主題進行創作的孔子題材話劇,而《夜行記》以其多媒體的呈現形式、巧妙的故事結構、獨特的舞台表演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話劇《夜行記》劇照。人民網記者 尹星雲攝

以史實為基礎 編織全新故事結構

話劇《夜行記》由田沁鑫擔任出品人,青年導演李瑜執導,青年編劇李青執筆,原雨塵、陳嘉毅、於信天、李鬆然主演。該劇取材於孔子周游列國時遇到的最大危機“陳蔡之厄”的史實,通過現代化的劇場語匯,虛構出一場驚心動魄的營救行動。

孔子周游列國期間,機緣巧合中,與一個書生、一個飛賊、一個小兵有過一面之緣,卻徹底改變了三人命運。孔子被困陳蔡第七日,一行人已到了艱難卓絕之時:那是一個燈火搖曳,狂風大作的夜晚,城內正流傳“南郊大火”的傳言,這三位平凡的人鼓足勇氣,決定秘密步入荒野,營救聖人……《夜行記》的故事以“戲中戲”的結構展開,由劇中角色“劇作家”串聯,作為這部劇的靈魂人物,他要時刻與筆下所寫的三個春秋時代的人物對話,用一種“穿越古今”的方式,呈現出儒家文化思想理念。

該劇隻有四位演員,他們分別呼應了孔子四教“文、行、忠、信”, 四條線索以“因何營救孔子”為主體脈絡,既並行又交織,從多個角度展現孔子的人格和儒家學說的內涵,借孔子危機之刻,闡明其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意義。

話劇《夜行記》融入熱感成像技術。人民網記者 尹星雲攝

該劇融入多媒體影像。人民網記者 尹星雲攝

以多媒體為依托 展現全新舞美效果

“我們想通過‘夜行’的意向來表達孔子思想的偉大,正所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導演在談到該劇為何定名《夜行記》時,說出了隱含於劇名背后的深意。有了“夜行”的意向,接下來就是怎樣在舞台上表現出“夜”了。京劇《三岔口》是戲劇舞台上表現“夜”的經典之作,而該劇則另辟蹊徑,採用“光影”來為觀眾營造“夜”的氛圍。

導演李瑜介紹,該劇運用了大量不同角度的光束在舞台上對環境進行勾勒,讓觀眾瞬間就能感知到“夜”的包圍,“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加入了熱感儀,通過對人物的熱感成像來強化環境元素。”他說,希望運用這樣前衛、獨特的技術,配以現代與傳統結合的音樂,盡量讓觀眾產生耳目一新的新鮮感,帶領大家一同去探尋戲劇的魅力。

整部作品中,大量多媒體設備的運用,不僅呈現“夜”的環境,同時也為觀眾產生思考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我們還在舞台兩側放置了兩台攝像機,以即時投影的方式將演員的影像投射在舞台上。”李瑜說,這樣的創新同樣是為了更好展現演員角色的層次及復雜、微妙的心理活動,“夜是冷的,但是我們希望通過‘營救孔子’的過程,向觀眾傳遞溫暖與勇氣,從而去找尋自己堅定的初心。”

青年演員原雨塵在話劇《夜行記》中飾演“劇作家”一角。人民網記者 尹星雲攝

以角色為基礎 塑造觀眾接受的形象

史實基礎上的演繹、“戲中戲”的結構、多媒體設備的大量運用,《夜行記》無疑新意十足,但這對演員的表演也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以往演話劇隻需要有舞台狀態就可以了,而這次則需要加入鏡頭狀態。”飾演“劇作家”的主演原雨塵告訴記者,這是他在排演該劇遇到的難點與挑戰之一,“鏡頭前的表演比舞台上要更細膩、更生活化一些,尤其是內心變化的微表情會被鏡頭隨時精准捕捉,這對於我來說不算太難,畢竟這是演員的基本功,而要隨時在舞台與鏡頭兩種狀態中切換,把握好交流的對象感,從而准確傳達出人物不同狀態下的信息,就很具有挑戰性了。”他說,隻有通過不斷的練習才能盡可能把握好這樣的平衡。

原雨塵與劇中其他三位演員一樣,身材高挑而勻稱,但為了出演該劇,還是刻意控制了體重,“鏡頭前的戲份還是很多的,鏡頭顯像中人會稍微胖一些,為了達到更好的視覺影像效果,我在短時間內減掉了十斤體重。”說起減肥過程,他的語氣很輕鬆,但是其中卻透著股認真勁兒。

台詞對於話劇演員而言是看家本領。該劇中,為了更好貼合角色與劇情需要,原雨塵的部分台詞要用山東方言呈現,這對於從小在東北長大的他來說,又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模仿山東口音對我來說不算太費勁,但是要說出其中的親切感就比較難了,因為在我的印象和理解中,山東人的性格就是好客、豪爽,給人一種巨大的親切感。”他告訴記者,前不久這部戲在山東尼山演出時,他就跟當地人盡量用山東方言交流,力求去尋找、捕捉自己想要的那種親切感,“‘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隻要努力去塑造角色就好,其他都交給觀眾去感受、評判吧。”

話劇《夜行記》用不同角度的光線強化主題環境。人民網記者 尹星雲攝

以傳統文化為底色 講好中國故事

前不久,該劇在山東尼山演出時,就引起廣泛的關注。“讓青年藝術人才走進孔孟之鄉,是當代戲劇與傳統文化的一次雙向奔赴。”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該劇出品人田沁鑫希望通過青年文藝工作者的創作,表達大家對聖賢智慧的敬意,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交融。

“作品從當代青年人的視角去探尋孔子的成長足跡、思想發展軌跡,青年藝術家們發揮創造力、想象力,在形式上、視角上創新,對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觀點進行了積極的探討與有力傳播。”田沁鑫說。

田沁鑫表示,希望通過話劇來表現先人帶給今人的哲思,話劇表演形式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中國話劇民族化走過一百多年歷程,已經完美地融入中國觀眾的審美中。“作為文藝國家隊,中國國家話劇院擔負著守正創新的文化責任。我們希望吸引更多有志於戲劇創作的青年人,運用戲劇藝術自覺講述中國故事,使中華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

(責編:尹星雲、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