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健康

北京急救呼叫滿足率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2023年09月21日08:51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本市急救呼叫滿足率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本報記者 高枝

  全市院前醫療急救效率明顯提高,2022年全年急救呼叫滿足率達99.5%,達到歷史最好水平。昨天上午召開的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聽取審議了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

  院前急救能否“統一呼號、高效調度”是本次執法檢查的重點之一。報告顯示,本市已實現“120”一個急救號碼面向社會提供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成為全國院前醫療急救唯一實現統一指揮、一級調度的省市,急救效率明顯提高。2022年,全市120電話接聽量189萬余次,出車近92萬次,均達到歷史最高峰﹔全年急救呼叫滿足率99.5%,平均急救反應時間16.04分鐘,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已逐步剝離

  為保障寶貴的急救資源被高效利用,條例對醫療轉運進行了分類規定,明確非急救醫療轉運不得佔用院前醫療急救資源。執法檢查顯示,本市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已逐步剝離。目前,120指揮調度中心接到非急救轉運呼叫后首先告知可撥打999電話,逐步減少非急救派車。近3年,市紅十字會年均受理非急救要車任務近10萬次,派車7萬余次。

  同時,執法檢查也發現,全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發展水平仍不平衡,各區急救站點在運行經費保障、設備配置、人員配備等方面差異較大,有些財力薄弱的區,急救站點運行保障隻能由承接院前醫療急救工作的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自行補貼,加重了承接單位的負擔。同時,院前急救人員短缺問題較為嚴重,人員招不來、留不住現象普遍存在,部分急救站點因缺少人員難以正常運轉。

  針對此類問題,檢查組建議,在擴大定向培養規模的同時,對急救人員引進、招聘上給予政策傾斜,合理確定和調節薪酬待遇水平,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和績效工資調整機制,健全臨床醫務人員輪轉到院前醫療急救機構的長效機制,有效補充人員隊伍。

  ■加快院前院內醫療急救信息銜接平台的應用推廣

  本市院前院內急救銜接效率不斷提高。報告提出,本市建立了院前院內醫療急救信息銜接平台,現已實現120指揮調度中心、部分救護車與協和醫院、宣武醫院、安貞醫院等32家醫院信息共享。在全市二三級醫院推廣急診預檢分診分級,優先保証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但信息化程度不高、市區水平差距大的問題仍然存在。執法檢查發現,全市尚有100多家具備急診接診能力的醫療機構沒有實現信息互通,無法滿足市民群眾實時了解不同醫院的急診接診能力、車載設備設施檢查結果共享、在線技術指導等優質院前醫療急救服務需求。同時,市、區之間信息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部分區屬院前醫療急救機構的病歷書寫、費用支付等還需要手工完成,工作效率較低。

  據此,執法檢查組建議,將院前醫療急救信息系統融入衛生健康整體系統,解決衛生健康信息化建設項目碎片化、各系統間“信息煙囪”、各區之間“信息孤島”等突出問題。加快院前院內醫療急救信息銜接平台的應用推廣,將全市具備急診接診能力的醫療機構和所有救護車盡快納入急救信息銜接平台。

  ■急救設備“不會用、不敢用”現象仍然存在

  本市地鐵、火車站已實現AED全覆蓋。按照條例要求,本市制定了重點公共場所社會急救能力建設三年行動方案,首次對本市社會急救能力建設進行系統規劃。目前,全市重點公共場所已配置AED近5000台,其中地鐵站、火車站、各級各類學校已實現AED全覆蓋。

  急救設備覆蓋率顯著提升,但群眾“不會用、不敢用”的現象仍較為普遍。執法檢查發現,目前,本市經過系統培訓取得急救培訓証書的公眾比例約為4%左右,相較於發達國家40%以上的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市民群眾反映,社會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的獲取途徑較少,急救呼叫號碼統一為“120”、讓行急救車輛、實施緊急救助損害免責等法律法規規定的宣傳不夠,社會知曉率還較低。

  檢查組建議,繼續推進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標准化建設,通過財政支持、強化師資等,加快提升本市社會急救培訓能力,進一步擴大社會急救培訓的范圍和規模,將培訓資源向基層社區、向農村地區延伸。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