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文化遺產保護、文明交流互鑒
——習近平主席致2023北京文化論壇的賀信引發熱烈反響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9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2023北京文化論壇致賀信,引發熱烈反響。
大家表示,習近平主席的賀信鮮明宣示中國將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加強同全球各地文化交流、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堅定決心和政策主張,要以賀信精神為指引,更高水平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廣泛開展文明交流互鑒,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敞開文化胸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習近平主席在賀信中指出,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自古就有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文化胸懷,中華文明歷來贊賞不同文明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習近平主席的賀信,為我們深入推進文化傳承發展,踐行全球文明倡議,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近年來,北京大力推動首都文化發展,文化設施不斷豐富,文藝創作精品頻出,創新發展活力強勁,惠民服務持續提升。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莫高義表示,深入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是北京的重要使命,“面向未來,北京將積極履行首都職能,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努力在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習近平主席的賀信,深刻闡明了中華民族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文化胸懷和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北京市東城區委書記孫新軍說,東城區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承載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要以習近平主席賀信精神為指引,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文化定力、敞開文化胸懷、扛起文化責任,推動歷史文脈與城市發展和諧共生、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有效連接、文化傳承與交流互鑒深度融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綻放新時代光彩。
“從文化節目《遇鑒文明》等影視作品在海內外贏得熱烈反響,到圖書、戲劇、考古等領域的交流日益深入,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文化圖景越來越美。”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楊乘虎說,我們要尊重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並蓄。
“現場聆聽了習近平主席的賀信,我備受鼓舞、倍感振奮。”北京燕京八絕協會會長、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館長柏群介紹,“燕京八絕”依托平台舉辦了超過600場主題文化活動,還到訪加拿大、俄羅斯、美國等國家,“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把傳統技藝保護好、傳承好,用熱情、智慧和汗水為文明交流互鑒貢獻更大力量。”
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耿羽表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聚焦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課題,努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
搭建促進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鑒的一流平台
習近平主席在賀信中指出,北京歷史悠久,文脈綿長,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証。
“習近平主席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闡述了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文化遺產保護、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性,並對北京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杰表示,北京市文物系統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賀信精神,突出價值挖掘、系統保護、活化利用、公眾參與、交流互鑒,為搭建起促進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鑒的一流平台作貢獻。
“文物是北京悠久歷史的見証。”首都博物館保護部副主任傅萌表示,要全鏈條、全方位做好文物防災減災和預防性保護工作,減少文物損傷和病害風險,“我們還要做好文物的活態傳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主席的賀信,讓我們一線考古從業者深受鼓舞!”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尚珩表示,要踏實做好本職工作,不辱使命,努力通過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為北京地區的“城之源”“都之源”研究提供物質實証。
“文化遺產是講好北京故事、中國故事的生動載體。近年來,北京在文化遺產保護和數字活化方面做出了大量積極探索,正在推進的項目可以有效推動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數字遺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賀艷說。
“我們要牢記習近平主席賀信中的殷殷囑托,開展研學活動,上好‘大思政課’,把紅色紀念館工作做深做細做實,為首都文化事業發展貢獻更大力量。”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館長楊家毅說。
北京市石景山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金克表示,石景山區要深入推進文化建設,加強文物保護與街區整治,推動自然山水、古道村落、工業遺址、紅色印記、文化創意等特色資源融合發展,向世界展現石景山獨特的自然之美和人文底蘊。
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習近平主席在賀信中指出,中國將更好發揮北京作為歷史古都和全國文化中心的優勢,加強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文化遺產保護、文明交流互鑒,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目前,我國共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表示,要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讓“活起來”的非遺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國家大劇院建院近16年來,創作了102部體現民族特色、時代主題的精品力作,與百余個國家400多家國際藝術機構建立聯系。”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表示,國家大劇院將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賀信精神,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繼續搭建規范性、深層次、常態化的交流平台。
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陳寧介紹,近年來,北京市文聯發揮文藝門類資源優勢,特邀音樂、美術等國內外藝術家合作創作作品,“我們將進一步深化合作,向國際社會展示北京文藝成就,助力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塑造。”
“我們通過高品質的戲劇作品,在世界范圍內分享創作和文化。習近平主席的賀信,讓我們戲劇工作者更加堅定了堅持包容開放、推動中國戲劇和世界戲劇交流互鑒的信心和決心。今后,我們要踔厲奮發,創造出更多精品力作。”央華戲劇藝術總監、導演王可然說。
“傳統音樂與西方音樂碰撞,古典舞蹈與街舞融合,古老非遺與國際時尚品牌相互汲取創新性發展的營養……人類文明的交相輝映,編織出斑斕絢麗的圖畫。”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巫志南說,“我們要同國際社會一道,堅守自身文化立場,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努力開創世界各國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本報記者張爍、王昊男、王玨、施芳、鄭海鷗、潘俊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