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北京舞蹈學院:講好中國故事 舞以赤誠為人民

2023年09月14日15:32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最近,由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創演的“為人民而舞”——《舞動經典》巡演在全國各地掀起了一次次舞蹈藝術的熱潮,也讓公眾感受到了高水准舞蹈作品的魅力。不僅如此,近年來,北京舞蹈學院創排的多部作品都受到了觀眾的追捧,成為北京市打造“演藝之都”,助力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一支生力軍。為此,人民網邀請到北京舞蹈學院黨委書記巴圖、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副團長任冬生、著名舞蹈家王亞彬,和廣大網友分享台前幕后的故事,探尋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的北舞力量。

三位嘉賓接受專訪。

舞動經典 在致敬中找尋初心

主持人:《舞動經典》這台節目確定為“為人民而舞”的主題,有什麼寓意呢?

北京舞蹈學院黨委書記巴圖。

巴圖: 北京舞蹈學院對行業發展的基本脈絡是有影響的,我們希望旗幟鮮明地按照黨的文藝方針政策,以人民為創作主體與服務目標。我們借鑒前輩先賢所積累、凝練的價值的導向,比如將賈作光先生,今年是他誕辰百周年,他提出並一生踐行“為人民而舞”的理念,因此我們借用前輩提出和凝練的概念,在《舞動經典》的演出中,我們傳播“為人民而舞”的人民舞蹈藝術價值觀念,讓當代學生在向社會展現新時代文藝觀念的時候,禮敬先賢、因應時代,同時得到教育與滋養。

主持人:這台演出匯聚了北京舞蹈學院多年來的經典之作,也可以說是我國舞蹈史上的經典之作,代表了我國舞蹈藝術的最高水准。學院精品佳作眾多,策劃之初,在節目的選擇取舍上有什麼標准?

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副團長任冬生。

任冬生:節目的選擇上,首先一定是在舞蹈學院近70年的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比如,這台節目中每一部作品都獲得過國家或者國際大獎。再有就是我們目前舞團的演員能夠傳承的作品。同時,經過新的音樂、舞台、服裝、視覺、聽覺等重新打磨和設計以后,能夠符合當代觀眾審美並受到大家喜歡的作品也是我們重要的考量標准。

主持人:節目中有一位主角——著名舞蹈家王亞彬,這麼多年來一直活躍在舞台上,在這台節目中以《扇舞丹青》開場,該作品創演於20多年前,這麼多年過去了,王老師再次演出,和之前有什麼不同感受?

著名舞蹈家王亞彬。

王亞彬:《扇舞丹青》是在2001年參加當時文化部第五屆全國舞蹈比賽時涌現出來的,也是中國古典舞前輩賦予的名字。這個作品到今天也有20多年了,在這麼漫長的時光當中,對於我來講,其實是常演常新的。作為舞者,對於作品的理解和二度創作是非常重要的。隨著時光的變換,我覺得對於作品的認識,包括對於中國古典舞的理解是更深入的,其實每一次重演還是可以發現新意的。在此過程中,不斷地將新的理解和詮釋注入到作品裡,我覺得它會常演常新。所以,對於我來講,即便是跳了這麼多年,但是每一次上台,仿佛都是第一次演出一樣。

主持人: 20年過去了,王老師的舞台狀態為何保持得這麼好?就是常演常新,不斷給舞蹈作品注入新的活力、新的激情。這台節目受到觀眾的歡迎是意料之中的,節目也一定浸透了很多人的心血。

巴圖:肯定是這樣的。《舞動經典》,關鍵詞是“經典”。 我們年輕的藝術家去演繹經典,首先要向創造經典的前輩們表達敬意,因為經典背后有他們曾經卓越的藝術勞動、辛勤的藝術付出。同時,高水平的演繹經典,也是當代藝術家的使命,我們如何認真地去研究經典、解讀經典,如何根據自身的條件去演繹經典,同時要關照到社會審美的變化,這個過程中也體現了當代藝術家的二度創作,也浸透了汗水。

主持人:演員在舞台上光鮮亮麗,在幕后卻要付出很多努力。王亞彬是網友所熟知的舞蹈家,日常工作繁忙,巡演次數頻繁,怎樣來平衡?

王亞彬:我對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作為一個舞者,要在舞台一線向觀眾呈現舞蹈作品,無論日程多麼繁忙,還是要保証每天的日常訓練,因為這是對自己負責、對觀眾負責。很多時候,巡演日程比較緊張,但是如果你要是想登台,繼續呈現比較高水平的舞蹈演出,你就需要訓練,這雖然比較辛苦,但是這個職業就是這樣,它既美麗,同時又非常殘酷。我覺得如果你喜歡,並且你決定要做這件事情,就要把它堅持做下去,就要把它做好。

巴圖:亞彬經常說一句話——舞以赤誠。她來來往往,總是圍繞著舞台,她對舞蹈的熱愛是源自內心深處的。創演《舞動經典》,實際上就是如何讓前輩的作品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我們當代人是有責任的。 “赤誠”這兩個字體現了藝術家在付出背后的精神世界。

深入生活 讓作品更加貼近百姓

主持人:除了《舞動經典》,近年來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還推出了像《楊家嶺的春天》《唱支山歌給黨聽》等思想性、藝術家俱佳的,並且深受觀眾認可的高水准作品。一部作品的高水准似乎不難理解,但是部部都有非常高的水准,實屬不易。這其中是否有秘訣或者經驗?

巴圖:北京舞蹈學院作為行業教育的領頭羊,創排這些作品並達到一定品質,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學院的核心教育資源,我們有優秀的藝術家,有拔尖的學生,有積累了近70年的藝術創作理念,有豐富的參與國家重大演出任務、創排重大舞台作品的經驗。在這樣的藝術資源基礎上,我們創排的作品在文化性、學術性、試驗性、探索性方面應該走在前列,應該在行業的劇目創作過程中體現某種引領和示范性,我覺得這是我們的責任。

我們常說院校是象牙塔,相對遠離社會、封閉,我覺得有一定道理,但同時現代教育還是要開門辦學,應該將社會優質演出資源和我們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在合作的過程當中實現優勢的互補。如何將教育的前店和后場、院團和院校優質的資源緊密結合起來,包括我們在藝術管理、傳播方面,像國家大劇院,像頂尖國家院團,包括一些世界級的院線,我們都會進行合作,在合作中尋求合力,尋求更大的發展力量,這也是我們創排這些作品的動機。

任冬生:在《楊家嶺的春天》創排的時候,我們不止一次去過延安採風,深入到最基層,演員在當地體驗生活,跟當地藝人深入交流,所以,在創作中才會融入當地原汁原味的風情,才能體現出獨特的風格性。

培根鑄魂 在作品創排中立德樹人

主持人:去年教育部等10部門共同印發了《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高校都在大思政課建設方面亮點頻出,對於舞蹈學院來說,思政課不僅僅是在課堂上,也在舞台上,創排的過程對演員本身就是精神上的洗禮。舞蹈學院在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方面有怎樣的實踐?

巴圖:一個偉大的舞者是由汗水、淚水反復地磨煉、培育的,這種堅強的意志力就是我們思政課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一個有進取心的舞者,總是有一個目標在前面—— 為人民而舞,一定有這個情懷。

亞彬很不容易,比如她的作品《青衣》,自編自演自導,自己當制作人、推廣人。在這樣的過程中,她有熱愛、有追求,產生更多的激情,這恰恰也是我們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思政課的精髓。

在我們學院,思政課不是簡單地“台上台下”,還要從我們豐富的舞蹈藝術資源中尋找思政的教育元素。比如創演《楊家嶺的春天》過程中,我們希望能夠找到黨領導文藝方針的初心。比如《唱支山歌給黨聽》,就是要研究一體多元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感受心向人民、心向黨的朴素情懷。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三全育人”,悄然地、春風化雨地進入到學生的思想當中、精神世界當中,藝術院校應該發揮藝術特色,結合藝術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將黨的聲音有效能地傳遞到學生心中。

演藝之都 期待更多原創作品走向世界

主持人:北京是全國文化中心,當下又在著力打造演藝之都。王老師眼中的演藝之是什麼樣的?

王亞彬:特別希望可以在演藝之都的目標下,為觀眾朋友們呈現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我看來,演藝之都的概念非常豐富,它不僅是一個展示的平台,同時也是原創作品生發的平台,我也希望在未來可以有很多新的創作是從這個平台誕生的,可以從這個平台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主持人:演藝之都的打造,首先是要有文藝作品的支撐,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也應該有一大批擁有地域特色、全國影響力的作品,青年舞團在這方面后續還會怎麼樣發力,助力演藝之都打造?

任冬生:在學院的指導和支持下,我們也希望通過這些年的積累和創作,不斷地呈現出優秀的作品,我們青年舞團的排練教室裡有一個橫幅——“用心用情用力用舞講好中國故事”,同時作為青年舞團,我們希望講述更多動情的京味兒故事,為創建演藝之都作出自己的貢獻。

主持人:北京舞蹈學院人才濟濟,從學院的層面,怎樣助力演藝之都建設?

巴圖:我們是人才培養單位,首先要在演藝之都的藝術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充當好供給側作用,培養更多優秀的、符合時代需求的、能夠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德藝雙馨的藝術家,這是我們主要的任務。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對於基本的劇目體系、劇目體現的藝術觀念,要做認真的觀察者,要做先鋒藝術觀念的凝練者,進而體現演藝之都的概念。

文化中心 助力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

主持人: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的文藝繁榮至關重要,它會影響輻射全國各地文藝事業的發展。舞蹈學院在這方面無疑起著至關重要的帶動作用。在長期的探索中,有哪些可以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巴圖:作為舞蹈行業的頂尖院校,我們通過多種形式聯合全國的舞蹈藝術教育資源,為首都文化發展服務。比如,大家都公認的全國拔尖人才的培養選拔平台——“桃李杯”,匯集了全國舞蹈藝術教育人才培養的最高成果、最新成果,像亞彬她們都是在這個平台當中脫穎而出的。“桃李杯”就是北京舞蹈學院創建的,從今年的第十三屆開始,我們永久承辦。我們團結全國600多家舞蹈人才培養單位,用“桃李杯”這樣的比較、展演性質的教學成果平台,選拔全國最優秀的舞蹈人才,在首都,在北京來綻放。同時,通過相關的演出,比如“桃李杯”優秀選手全國巡演,去托舉這些優秀的孩子,這也體現我們首都服務全國、輻射全國的作用,這也是一種方式。

包括我們牽頭組建全國舞蹈教育人才培養的聯合體,在人才培養經驗分享、相關教育資源分享等方面,首都是作為全國舞蹈教育人才經驗集散地,同時也作為人才培養經驗輻射地,用北京優質的舞蹈教育的經驗,帶動全國同行同道,也是我們的一個探索。

主持人:三位心中未來的全國文化中心是什麼樣的?

巴圖:從教育的角度來說,我覺得我們要起到引領示范,應該成為全國的舞蹈文化藝術人才培養中心,成為中國舞蹈學術研究中心,成為中國舞蹈文化傳承與創新中心,成為全國舞蹈劇目的研創中心,也應該成為中國的舞蹈文化擁抱智能時代的示范中心。同時作為全國的文化中心,在全球環境當中,我們應該發揮中國文化更積極、主動的參與,在世界相關藝術門類的核心領域,擴大我們的話語權和參與的平台。在此過程中,實現中國文化的全球影響力,這也是全國文化中心面向世界的一個主動追求。

任冬生:我希望將來的北京、將來的文化中心、將來的演藝之都有更多的劇場,有更多的原創劇目,它不但能夠引領全國的文藝創作,同時也能走向全世界,在全世界傳播我們的文化,產生巨大影響。

王亞彬:對於我而言,文化中心肯定有很大一部分和舞蹈相關,也就意味著舞蹈的生態在未來會變得更好,可能也會同期帶動相關行業。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努力,在文化中心不僅要經典、原創作品的展示,同時還有創新的活力,我也希望未來有更多機會和更好的支持,可以來做原創,從文化中心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巴圖:我看著她就想到一個非常生動的全國文化中心的場面,就是有更多的王亞彬。她的藝術的觀念、她的藝術劇目創作、她的人才培養是有厚度及相互結合的,作為中國的舞者,她和英國、法國、瑞士合作創排作品,她是值得被學習的。

主持人: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我們看到的是《舞動經典》全國巡演的火爆場面,我們看到的是《楊家嶺的春天》在國家大劇院謝幕時爆棚的掌聲,我們看到的是《唱支山歌給黨聽》真正演出了人民的心聲……我們為什麼覺得這些節目好?不僅是演員的努力,背后有很多各個工種的努力、協作,才共同支撐起了一台台光鮮亮麗的演出。我們期待北京舞蹈學院以后在全國文化中心的平台上,奉獻出更多觀眾喜愛的作品,助力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

(責編:尹星雲、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