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十六區動態

北京門頭溝:設置1個區級、26個鎮村安置點妥善安置受災群眾

目前全區已基本實現供水全覆蓋﹔全區道路基本恢復通行﹔城區已恢復供電,山區基本恢復供電﹔目前可滿足受災群眾基本通信需求

2023年08月09日12:05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8月9日上午,北京召開防汛救災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人民網記者 尹星雲攝

人民網北京8月9日電 (記者董兆瑞、尹星雲)“這段時間,門頭溝區的災情一直牽動著大家的心,各級各部門、解放軍、武警部隊、消防救援隊伍、兄弟區給予了我們有力支持,此時此刻,仍有大批來自四面八方的支援力量奮戰在防汛救災和恢復重建的第一線。社會各界也通過不同渠道、不同方式,表達了對受災群眾的關心關愛。我代表門頭溝區40萬干部群眾,對所有關心、支持、參與門頭溝區防汛救災的朋友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和最崇高的敬意!”在8月9日召開的北京市防汛救災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門頭溝區委書記喻華鋒說道。

喻華鋒介紹,7月29日以來的這場歷史罕見的極端強降雨,使門頭溝區遭遇了有記錄以來破壞程度最強、受災范圍最廣、經濟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初步統計,全區受災人口約31萬人,約佔全區人口77%﹔房屋倒損、嚴重損壞34911間﹔城鄉道路、電力、供排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大量損毀﹔全區有40個村需要重建,有47%的村全面受災,王平鎮16個村、4個社區全部受災,其中11個村需要重建。

在這次防汛救災中,門頭溝區全力開展防汛救災,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前部署調度,加強防范應對,盡最大努力減少水災損失。降雨前,全區提前進入應急狀態,實行“雙下沉”,區四套班子提前下沉鎮街,鎮街干部提前下沉村居﹔187支5448名搶險隊員在崗備勤,搶險隊伍和物資設備預置在重點部位,在施工地和景區全部關閉。在按最高級別“暴雨紅色預警”應轉移群眾2673人基礎上,擴大緊急避險人員范圍,最終轉移9964人。

發揚老區人民光榮傳統,緊急救援被困列車,全力保障旅客安全。在市委、市政府精心調度和國鐵、武警、消防等傾力幫助下,全力做好K396次、K1178次、Z180次三趟列車2831名滯留旅客轉運工作。在此過程中,面對山洪隨時沖擊、生活物資短缺、通信中斷等多重困難,鐵路線附近落坡嶺社區等地居民以“有我們一口吃的,就不讓他們餓著”的境界,視乘客為親人,在村居黨組織的帶領下,拿出物資、騰出住房,協助黨和政府安置受困旅客,傳遞了老區人民的熱情和溫暖。

與時間賽跑,。面對斷路、斷水、斷電、斷通信等情況,門頭溝區協調各方成立8支由部隊、應急、通信、供電等組成的攻堅分隊,全面挺進所有失聯村。同時,全力搶修受損基礎設施。道路方面,推動城區清淤除障,推動山區同時從門頭溝新城和河北省雙向搶修,僅用3天就搶通了進山生命線108國道和109國道,保障了救援順利開展,目前全區道路基本恢復通行。供電方面,城區已恢復供電,山區通過市電和臨時供電方式基本恢復供電。通信方面,通過鋪設臨時光纜和基站修復,以及運用應急通信保障車、便攜式背包站等多種措施,目前可滿足受災群眾基本通信需求。受損的通信鐵塔、物理站址正加緊搶修,不斷改善通信質量。供水方面,目前,全區已基本實現供水全覆蓋,其中,有127個村通過應急供水車保障臨時供水,門頭溝區正組織相關力量加緊搶修,力爭早日恢復正常供水。

強化底線思維,嚴防次生災害。門頭溝區山區地質地貌復雜、採空區多,加之遭受連續強降雨導致土壤自重增加,目前仍處於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高發期。當前,在專業部門和專家支持下,正在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摸排和無人機勘探。同時,為防止疫病發生,門頭溝區發布《洪澇災害后衛生防疫指引》,並深入開展飲用水應急監測、傳染病防控和消殺工作,保障受災群眾健康。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用心用情安排好受災群眾生活。道路中斷時,門頭溝區在陸航、警航直升機協助下,向22個受災嚴重點位空投生活物資和藥品,並將山區10名危重症患者和傷病員空運至城區救治。隨著救援通道逐步打通,門頭溝區同步調配應急救災物資328噸,送到群眾手中。同時,設置1個區級、26個鎮村安置點,妥善安置受災群眾。

堅持黨建引領,讓黨旗在防汛救災一線高高飄揚。災情面前,全區1400余個基層黨組織、近4萬名黨員沖在防汛救災第一線,89個臨時黨支部迅速集結、368支“紅色先鋒突擊隊”沖鋒在前,帶領群眾打響清淤除障、防災自救“大會戰”,市級支援的86名和區級142名黨員干部主動請纓、奔赴受災嚴重的鎮街。“可以說,在這次防汛救災和恢復重建中,黨組織堅如磐石,黨員忘我奮斗,犧牲在抗洪一線的干部劉捷和熊麗同志就是他們中間的優秀代表。”喻華鋒說。

喻華鋒表示,下一步,門頭溝區將繼續加快推進防汛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一是始終提高警惕,繼續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加強監測預警、環境消殺和食品安全保障,嚴防次生災害。二是繼續深入做好受災群眾安置、傷病員救治和遇難者家屬安撫,推動財產損失保險理賠和受災鎮街生產自救等工作。三是加快恢復受損基礎設施,科學謀劃災后重建,盡快恢復受災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責編:孟竹、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