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流程”“減時間”和“簡材料” 北京創新打造信貸業務“北京模式”

人民網北京8月9日電 (記者鮑聰穎)優化信貸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提升業務透明度……8月8日,北京市銀行業協會舉辦“優化信貸營商環境 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專題發布會。北京市銀行業協會向全體會員單位發布《關於優化信貸營商環境 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倡議書》。其中提到,原則上單筆信貸業務單一審批環節要求客戶補充資料及信息說明不超過1次,探索開展信貸業務辦理“主動告知”和“限時承諾”。
《倡議書》提出,金融機構應持續優化信貸業務流程,提高金融服務便利度和透明度。《倡議書》建議,金融機構應在精簡審批流程,壓縮審批時限,精簡審批材料,並聚焦普惠金融、綠色金融、專精特新、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
《倡議書》提出,會員單位應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優勢,依托工商、司法、稅務、社保等政務數據資源,運用人工智能、電子簽章、影像識別等先進技術,完善標准化、自動化審批模型,提升智能化風險研判能力,針對特定業務場景,打造全流程線上化自動化審批模型,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壓縮信貸時間。
優化信貸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是金融監管部門、金融機構的重要任務。此次發布會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一級巡視員倪衛東介紹,為推動首都信貸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促進金融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創新形成了一批具有突破性、示范性的“北京模式”,為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倪衛東介紹,北京監管局聯動北京市政務服務局等部門在全國首創“續貸中心”和“首貸中心”,整合首貸、續貸、確權融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創業擔保貸款職能升級設立北京市貸款服務中心。北京市貸款服務中心目前涵蓋6類170個產品。
“北京監管局聯合多部門共同建設全國首個省級銀政數據共享平台——北京金融綜合服務網。”倪衛東說,目前,北京金融綜合服務網已與13個政府部門實現政務數據共享,整合不動產、公積金、民政、社保、醫保、工商等信息,接入總分行級銀行保險機構51家,覆蓋金融服務網點4100余個,率先實現不動產抵押貸款全流程線上辦理,貸款審批時間由數十天壓縮至1-2個工作日。
“自平台上線以來,已累計服務企業948萬家次,服務個人金融消費者超過1444萬人次,幫助企業和個人獲得信貸資金2.28萬億元,直接節約融資成本數十億元。”倪衛東介紹。
發布會上,幾大金融機構也介紹了自己的特色做法和信貸工作亮點。
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高級營銷專家郭俊介紹,2023年以來,工商銀行普惠貸款余額連續突破600億元、700億元大關,半年末余額近770億元,較年初淨增約190億元,普惠貸款增速超30%,是各項貸款增速的3倍。服務客戶數新增6700余戶,總量突破3.2萬戶
另外,積極響應減費讓利號召,深入實施小微企業優惠利率政策,2023年以來普惠貸款新發放利率低至3.11%,推動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郭俊介紹,下一步,該行將優化審批流程,實現優質客戶自動化審批、簡化審批、線上審批,向客戶公開申請資料清單,進一步提升審批流程透明度,在資料要件齊全的情況下實現線上業務當日審批放款,持續推廣線上主動授信和信用貸款。
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長周敏表示,截至6月末,建行北京市分行普惠貸款客戶5.6萬戶(較年初新增4,234戶,增速8.2%),貸款余額977億元(較年初新增142億元,增速17.0%)。上半年發放普惠貸款774.46億元,同比增長41%,為小微企業提供及時、優惠的信貸支持。
周敏介紹,該行改變了以往靠財務報表獲取企業信用的方式,從內外部數據中挖掘企業信用信息,實現“以數增信”,建立小微企業行為的“正面清單”,整合挖掘工商、稅務、征信等36類4000余項外部數據,以及結算流水等銀行內部海量信息,對企業進行立體式全息畫像,依托小微企業評分卡自動生成可貸額度,“以數促貸”以數據彌補小微企業授信來源不足的問題。
北京銀行總行行長楊書劍表示,北京銀行通過“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減跑動”,提升審批效率,減少審批時間。例如減跑動方面,就是讓數據多“跑路”,讓企業“少跑腿”,加強掌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一件事最多跑一趟,最好一趟都不跑。
此外,該行通過“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責任化落實、矩陣式管控”,上半年梳理形成總行營商環境改革年度重點事項清單共40項,分行及投資機構層面共制定203項改革舉措。通過流程改造,北京銀行對公開戶實現90%客戶信息智能化填寫及核驗,縮減開戶時長80%。同時北京銀行還搭建了集中開戶工廠,減少操作環節16個、櫃面用印15次、表單8套,客戶全流程僅需臨櫃1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