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公布 北京98通入選
2023年07月22日09:36 | 來源:北京日報

本報訊(記者 牛偉坤)國家文物局日前印發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名錄》包含古代碑刻、摩崖石刻等文物共計1658通(方),刻成年代從戰國至清代。北京有98通古代碑刻石刻文物入選。
古代碑刻石刻文物,是指在各種石材上雕刻銘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的古代物質遺存。我國古代碑刻石刻文物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因此,國家文物局擬採取分批次的方式公布。此次公布的《名錄》,以刻成年代在1911年以前的古代碑刻石刻文物作為遴選對象,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本體或其附屬文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管的代表性古代碑刻石刻文物以及國有博物館收藏的館藏一級文物。遴選時,專家們以古代碑刻石刻文物所具有的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為主要遴選依據,兼顧文物在類型、內容、形制上的代表性和稀缺性,以及文物本體保存現狀。
在北京入選的98通古代碑刻石刻文物中,以清代最多,為18通,包括位於國子監的國子監十三經原石、位於雍和宮的清乾隆御制《喇嘛說》碑、位於頤和園的清萬壽山昆明湖碑等﹔其次為東漢,有12通,其中7通來自故宮博物院,5通來自國家博物館﹔再次為戰國時期,共10通,全部為故宮博物院收藏。
從內容上看,首批《名錄》記錄了我國古代多民族交流融合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例証。部分碑刻石刻上使用了阿拉伯文、拉丁文、梵文、波斯文、婆羅米文、巴列維文、敘利亞文等文字,生動呈現了中外文明交流歷史。值得一提的是,《名錄》中宋及宋以前碑刻共1148通,反映了我國古代文字、書法的發展歷程、演變規律以及主要書體、書風、技法、流派,是古代文字、書法和文學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國家文物局要求,各地要做好《名錄》中碑刻石刻文物的保護、管理、研究和利用。
(責編:董兆瑞、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