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識產權金融生態體系加快構建

人民網北京6月30日電 (記者李博)北京暢融工程知識產權金融政策宣講會6月29日在北京市貸款服務中心舉辦,自2020年開始實施知識產權保險試點以來,共支持北京市472家企業投保4818件專利,保險保障金額超過53.9億元,覆蓋多個高精尖領域。
近年來,北京市知識產權與金融不斷創新融合。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知識產權保險等各項知識產權金融政策支持下,北京知識產權金融生態體系正在加快構建。
會上,中關村知識產權促進中心解讀了北京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最新政策、專項資金申報注意事項及各區相關政策,並介紹了北京市知識產權海外糾紛法律費用保險試點政策。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講解了知識產權質押登記全流程及實際操作中注意事項。北京銀行分享了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務經驗,北京知識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介紹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綜合服務產品,中國技術交易所介紹了知識產權質物處置平台相關服務內容,參會金融機構與企業進行了深入交流。
市知識產權局二級巡視員陳威表示,近年來,市知識產權局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政策頂層設計,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推動首都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市知識產權局聯合相關委辦局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構建起知識產權金融生態體系。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方面,2021年起北京市在全國率先建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白名單”機制,搭建起銀企知識產權信息交流的“中轉站”,力促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有效對接。今年,市知識產權局聯合市金融監管局等相關委辦局共同印發《關於促進北京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推出十項舉措,圍繞建立協同推進工作機制、加強數據共享、打造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快速通道、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品與服務創新等重點任務,在降低融資成本、探索建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機制、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質物處置流轉體系等關鍵環節發力,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知識產權金融在企業創新發展中的助推作用,全力支持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市金融監管局副局長張穎表示,北京暢融工程由市金融監管局牽頭實施,立足北京市“四個中心”戰略定位,突出首都“高精尖”產業特色,聚焦科創、文化、民營、小微及外向型企業,建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常態化對接機制,根據不同主題安排企業與金融機構對接,旨在解決企業融資過程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語言體系不匹配、融資信息不對稱、信用體系不完備等問題,切實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北京暢融工程自2019年2月啟動已舉辦265場對接活動,累計服務金融機構4700余家次,對接企業近1.4萬家次,參加人數超過4.3萬人次,活動覆蓋科技創新、專精特新、先進制造、數字經濟、城市更新、醫藥健康、綠色金融等重要領域和全市重點區域。同時,持續推進網上暢融工程,結合金融服務快速響應機制,做到第一時間收集信息,第一時間分發問題,第一時間協調解決,第一時間反饋結果,實現金融機構與企業需求的高效精准對接。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截至6月29日,35家在京主要銀行累計向5萬余家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約兩千多億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