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北京市八一學校國際部開展研學之旅:追尋紅色足跡 共筑青春夢想

2023年06月14日08:47 | 來源:BayiIDVoice
小字號

6月4日-8日,北京市八一學校國際部師生前往廣西桂林,以“追尋紅色足跡,共筑青春夢想”為主題,開展為期五天的紅色研學之旅。本次研學的內容分為“追尋紅色足跡”“致敬華夏文明”“描繪詩意家園”三大版塊。其中,“追尋紅色足跡”是重頭戲。師生們圍繞湘江戰役,探訪與之相關的革命遺址、遺跡,拼湊起長征途中最為慘痛、悲壯,卻無比輝煌的著名戰役——湘江戰役,從中深刻感受到“勇於勝利、勇於突破、勇於犧牲”的革命斗爭精神。同時,通過祭掃烈士陵園,聆聽革命故事,重讀紅色經典等活動,引導同學們一次次跨越歷史時空,接受革命先輩的精神洗禮,讓他們堅定求學報國的理想與信念,成長為聽黨話、跟黨走的時代新人。

研學的旅程是一間沒有圍牆的課堂,一卷藏在天地間的書本,一次身體力行的叩問、追尋與求解。其余的兩個板塊仍然以“紅色足跡”為依托,將黨史、國史融入民族的歷史,引導同學們從“血染的湘江”回顧眼前的詩情畫意。其中,“致敬華夏文明”以參觀龍脊梯田與靈渠為主,讓同學們在感受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同時,親自下地勞作,學做竹筒飯,用勤勞與智慧,在紅色大地上將勞作之“苦”釀為收獲之“甜”。“描繪詩意家園”則是讓師生走入自然風光,領略山水,從漓江、遇龍河、陽朔西街、印象劉三姐與象鼻山的絕美風景裡,找到祖國自然山水的人文密碼。眼前景色越美,越能品出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偉大使命需要從小處著手,從實踐入手。自2013年成立以來,八一國際部堅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紅色國際教育道路。學校以“6C”核心素養模型引領全面發展。“6C”指的是以文化理解與傳承為核心,發展審辨思維、創新、溝通、合作等四大能力,最終指向塑造健全的人格。將學生培養成為有志於為國家復興而學習的有溫度的中國人,不斷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創造幸福。通過此次“重走長征路”的研學之旅,希望孩子們能夠深刻體會到老一輩紅軍戰士們理想信念堅定、對黨忠誠、顧全大局、勇於犧牲的革命精神和偉大的長征精神﹔同時感受和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在秀美的山水之間培養對美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最終引導孩子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珍惜眼前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追尋紅色足跡:青山埋忠骨,理想高於天

  1934年底,為確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渡過湘江,粉碎敵人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幾萬名紅軍將士血染湘江,譜寫了一部壯烈的革命史詩,展現出了“勇於勝利、勇於突破、勇於犧牲”的偉大革命斗爭精神。

    作為長征途中歷時最長、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損失最慘重的一戰,湘江戰役以其慘烈昭示著紅軍在脫離實際的瞎指揮下曾付出的慘痛代價,同時,也以生死存亡之際殺出的一條血路,充分說明紅軍信仰的力量是如何強大——即使遭遇如此重大的失敗,也不能阻擋戰士們一往無前的步伐。正是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意志,最終將革命的火種和希望帶向遠方,並以燎原之勢,重塑中華民族的未來。

  新圩阻擊戰、腳山鋪阻擊戰與光華鋪阻擊戰並稱湘江戰役三大阻擊戰。以此為線索,師生先后探訪了灌陽酒海井、全州腳山鋪阻擊戰、興安界首渡口、光華鋪阻擊戰舊址等遺址、遺跡,從不同角度還原那段“血戰湘江”的歷史,深刻體會廣大紅軍將士舍生取義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對革命事業的忠誠主義精神、對革命必然取得勝利的樂觀主義精神。

新圩阻擊戰損失最為慘重。紅軍將士憑借視死如歸的精神氣概,秉持“隻要有一個人,就不讓他們到新圩”的堅強決心,阻擊瘋狂的敵人直至犧牲。在彈藥耗盡的情況下,他們與敵人展開肉搏戰,以重大的犧牲突破了第四道封鎖,實現了部隊的安全轉移,艱難地完成了堵擊任務。腳山鋪戰場發生了最大規模的戰斗。紅四團的陣地在敵人的猛攻之下漸顯危急,身患瘧疾的團長耿飆不顧體弱,依然緊握馬刀扑到敵人隊伍之中進行拼殺,展現出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紅五團政委易蕩平負傷倒地,為了不拖累戰友,奪槍自盡,臨死前高喊:“快走,趕快突圍!”他們以鮮血和生命的代價,為中央紅軍渡江贏得了寶貴時間。光華鋪阻擊戰持續兩天三夜,因其離界首渡口最近,所以意義最為重大。第五師十四團團長黃冕昌為掩護中央縱隊強渡湘江而犧牲,繼任團長杜宗美在短短幾個小時后又血染湘江。一天之內,兩任團長相繼犧牲。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如今,戰場的硝煙早已散去,但同學們仍然能從當年的遺跡、遺物中,從那故事的隻言片語中,想象那一個沖鋒陷陣,視死如歸的身影,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光芒,從中汲取開拓奮進的力量。

  賡續紅色基因:少年承遺志,長歌祭英烈

  1983-1984年,魏巍為創作長篇小說《地球的紅飄帶》,兩次重走長征路。回到北京后,他將所見所聞反映給聶榮臻元帥,后來建立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烈士紀念園,以撫慰烈士英魂和教育革命后代。

當講解員提到這段過往,同學們都格外動情,因為八一學校是1947年由聶榮臻元帥創辦的。它誕生於戰火硝煙中的晉察冀軍區,跟隨中國共產黨與人民軍隊發展壯大。從北京到湘江,革命的信念不變,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代代相傳。

  研學期間,八一國際部師生分別前往興安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灌陽縣湘江戰役灌陽新圩阻擊戰舊址、全州縣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祭掃。“一鞠躬,起﹔二鞠躬,起﹔三鞠躬,起……”面對長眠的英烈,我們舉行了庄嚴肅穆的祭奠儀式。所有師生都懷著沉痛又無比崇敬的心情,向長眠於此的革命先輩鞠躬致敬。

其中,最隆重的一次是在全州縣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我們敬獻花籃,由祝望北校長代表師生整理花籃、綬帶﹔學生代表劉思琪與教師代表李田先后發表主題演講,分別訴說“緬懷先烈,不負時代”與“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的感言。最后,師生列隊逆時針環繞紀念園一圈,以便瞻仰題為《紅軍魂》的浮雕壁畫。

回顧歷史,幾多血淚,幾經坎坷,唯有三官堂前的碑文默默訴說那些精心動魄的故事。站在江邊,我們集體朗誦詩歌《湘江,我為英雄歌唱》,並依次向江中拋洒菊花,以示緬懷先烈,向在湘江戰役中犧牲的紅軍英魂致敬。

探訪龍脊梯田 致敬華夏文明

  我們探尋的龍脊梯田,位於廣西龍勝縣龍脊鎮平安村龍脊山。龍勝鎮地處南嶺山地,距今6000年至12000年前就出現了原始栽培粳稻,是世界人工栽培稻的發源地之一。秦漢時期,梯田耕作方式在龍勝已經形成。唐宋時期龍勝梯田得到大規模開發,至明清時期基本達到現有規模。

龍脊梯田距龍勝縣城22公裡,距桂林市80公裡。上午10點,師生們准時抵達桂林兩江機場,經歷兩次換乘,在下午1點終於到達目的地。最后20公裡是蜿蜒的盤山公路,道路異常顛簸,師生們下車時大多已經很疲憊了。然而,當壯美的龍脊梯田在眼前層層鋪開,從流水潺湲的溪谷,到白雲繚繞的山巔,孩子們的熱情很快就被喚醒。他們三三兩兩漫步梯田,欣賞寧靜古朴的詩畫田園﹔或是舉起相機,定格美麗瞬間。

  梯田高低錯落,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級最多有1100余級。蜿蜒的曲線,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如行雲流水,展現出動人心魄的線條美。一代又一代的當地人因地制宜,從最原始的刀耕火種,篳路藍縷地開山造田,才有了如今的規模。

同學們游覽當地百年老宅,追尋傳統中國的歷史記憶。他們從吊腳樓、民族服飾中讀懂少數民族的獨特性,又從“分灶不分家”等細節裡,讀懂中華民族對宗族家庭的執念與深情。孩子們挽上褲腿,在當地老農的指導下親嘗躬耕田園的艱苦與歡樂。有的同學細細犁著每一寸土地,有的同學彎腰鄭重地插上水稻的新苗,有的同學直起身,用想象描繪秋日豐收的景象。最后,同學們還在當地人的指導下,學會區分五谷雜糧,還親手做出了香噴噴的竹筒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如果不是親自用汗水澆灌,怎麼能夠理解一日三餐的來之不易。

我們探尋靈渠,了解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發展,也追問背后大一統的歷史底蘊。公元前214年,秦國的軍隊南征百越受阻,秦始皇下令開鑿靈渠。靈渠“通三江、貫五嶺”,在連通湘江與漓江的基礎上,溝通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兩大水系,幫助秦始皇統一嶺南地區,成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我們沿靈渠徒步前行,實地考察,參觀大小天平、鏵嘴等遺跡,實地感受靈渠“三七分派”的智慧創造和功用,體會“行盡靈渠路,興安別有天”的意境。

桂林山水甲天下 江山多嬌人多情

  我們乘船游賞漓江陽朔段沿岸。這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岩溶峰林地貌,也是廣西最美麗的河段。1959年7月,當代詩人賀敬之用清新明快,委婉抒情的民歌體“信天游”,寫下膾炙人口的《桂林山水歌》。在這首詩裡,詩人從“神姿仙態桂林的山”與“如情似夢漓江的水”落筆,聯想到“黃河的浪濤塞外的風”﹔以“雞籠山一唱屏風開,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起勢,感嘆“紅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汗雨揮洒彩畫筆”。整首詩含蓄地概括了桂林的歷史巨變,從對山水之美的贊嘆,升華為對祖國美好山河的歌頌,寄托著對少年英雄的深切期望。

       在甲板上,我們舉行詩歌朗誦會。正所謂“舟在江中行,人在畫中游。”學生們以3-4人為一個小組,提前查閱資料,品評鑒賞,選出最中意的詩篇,最后分組朗誦。“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動人的詩篇回響在桂林山水之間,學生們見眼前景,誦古人詩,在山水之間感受詩情畫意,陶冶情操。

  在遇龍河,我們乘坐竹筏,體味一葉扁舟的風情。兩岸風景秀麗、寧靜,遠山青翠,田塍優美。在象鼻山,我們徒步前往,移步換景,從各個角度,用想象勾勒出一頭站在江邊伸鼻豪飲漓江甘泉的巨象。當然,我們探訪自然山水,也少不了風俗民情。我們在陽朔西街尋訪市井風情與美食,去東西巷邂逅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交融。我們甚至還置身山水之間,以天地為舞台,觀賞了一出山水實景劇《印象劉三姐》,享受一場人與自然交相輝映的視聽盛宴。

        桂林山水甲天下。憶往昔,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看今朝,是“紅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汗雨揮洒彩畫筆”。如果不是無數英烈前仆后繼,從絕境之中撕扯出一線生機,怎麼會有新中國的錦繡河山?

(責編:李博、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