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

全國政協委員張頤武:北京在建設全國文化中心過程中應多方面發力

2022年03月09日22:01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化學者張頤武。(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北京3月9日電 (尹星雲)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正在召開,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化學者張頤武立足自身專業領域,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各方面力量要一起努力

近年來,北京持續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北京在長城、大運河、西山永定河等這三個文化帶的建設,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歷史文化遺產等“三山五園”的保護,城市核心區歷史文化的挖掘,中軸線申遺的推進,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的打造及城市更新等,都有非常豐碩的成果。張頤武認為,總體上看,北京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方面做的非常好,但也還有努力的空間,“在文化創造、公共文化建設上,北京應更上一個台階,這是大家共同的期盼。”

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過程中,政府、百姓、專業領域人士等各方的參與熱情非常高,而各方應該怎樣持續來助力建設呢?張頤武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他表示,政府在引領文化建設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財政投入、把握方向目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推進文化中心建設方面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比如中軸線申遺,它就是以政府為主體來推動的,然后公眾、社會、專家等方方面面共同來協作,成效有目共睹。”政府應繼續對大方向進行把握,做好每一步的決策工作。

文化中心建設對於普通百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百姓可以享受到文化中心建設的益處,讓大家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他表示,其實每一位市民都有責任積極參與到文化中心的建設中來,“中軸線申遺過程中,有很多市民建言獻策、熱心參與,提出自己的意見,比如如何改整治環境、如何讓文化空間活起來等,大家都提出了很多建議。公眾的參與其實是一個城市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大家應該持續保持這樣的熱情。”

張頤武說,歷史文化專家學者等相關領域人士,對文化中心的建設推動至關重要,應發揮好智庫的作用,從專業領域建言獻策,不斷深度參與到這一過程中。“文化中心的建設需要全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參與,隻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把它建設得更好。”

助力文化遺產保護:應加強新技術應用

中國現有大量可移動文物及不可移動文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遺產,文化遺產保護能力和手段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張頤武表示,要充分認識到文化遺產是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建議通過文物數字化創新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助力解決文物文博行業問題。為此他提出了相關建議。

加強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手段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應用。“我國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分布范圍廣泛,目前,很多地方監測管理工作還單純靠人力,而且人力有限,使得二氧化碳、溫度以及相對濕度等環境參數的變化無法得到全面監測。”他建議應加強數字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的應用。運用新興信息採集手段,如運用航空立體測圖技術、無人機激光雷達掃描技術、三維激光掃描重建技術等,實現文化遺產的動態數據採集﹔利用人工智能實現動態分析比對彌補人工監測不足﹔通過虛擬交互手段實現文物修復的虛實融合,為高難度文物修復提供一條新的落地模式,最終實現空、天、地一體化的通導和觀測網絡搭建,構建文化遺產監管一張圖,讓政府主管部門能夠動態掌握文物的現狀和變化。

大力推進“區塊鏈+”在文物文博領域的深度運用。“由於國內不同文博機構的數字化規模、技術標准和進展程度等存在差異,要保障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國家文化大數據的建設,需要區塊鏈等通用技術支持文博領域數據資源的互聯互通。”張頤武說,我國區塊鏈+文物文博領域已經有良好的基礎,政策規定比較完備,技術標准和規范體系已經相較於其他國家更完善,算法自主創新能力逐年增強。目前,區塊鏈在文物文博領域創新實踐已經形成行業規模,比如國內的數字藏品已經成為激活傳統文化、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載體,可通過這種新興的文化產品形式及互聯網觸達能力,讓更多的年輕人接觸、熟悉並更加了解傳統文化。

“無論是關注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建議工作,還是加強新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創新方面的應用,我希望這些建議能真正助力文化發展,這其實也是全面樹立文化自信的基礎。”張頤武說。 

(責編:尹星雲、郭亞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