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十六區動態

門頭溝外出農民開始返鄉就業 家門口就有“金飯碗”

2021年12月26日09:19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家門口就有“金飯碗”

  本報記者 代麗麗

  “家裡父母歲數大了,身體也不好,需要人照顧,回鄉就業的願望就更強烈了。”46歲的門頭溝農民陳永利走出大山已有十數載,如今,家鄉日漸富裕,就業機會增多,陳永利萌生了返鄉就業的念頭。越來越多和他一樣的門頭溝農民重新回到大山,這裡的農村勞動力出現了回流的趨勢。

  就業保障員幫忙找工作

  妙峰山鎮炭廠村因祖祖輩輩燒炭為生,由此得名。鼎盛時,小村有幾十座炭窯。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山區禁止砍伐樹木,燒炭業才逐步退出。不再燒炭,村民主要的經濟來源隻有山上幾百畝核桃、山楂、杏扁,年輕人幾乎全部外出打工。

  陳永利當年也是因為村裡的煤廠關閉而失業。隻有初中學歷,又沒什麼技術,他隻能離開村庄,進城務工。這些年,他打過零工、干過保安、做過銷售,漂泊了十多年,如今年紀大了,萌生了葉落歸根的想法。而炭廠村也通過退耕還林還綠,開發神泉峽風景區,經濟發展了起來。

  去年,門頭溝區率先在全市開展就業工作服務體系試點工作,在299個村(居)兩委干部中全部設立就業保障委員,實現農村勞動力就業訴求有人抓,有人管。村委就業保障委員高小琴找到了陳永利,專門為他建立了就業幫扶台賬,並多次上門指導。最后,通過村裡開發的護林員崗位解決了陳永利的就業問題。這個工作不用全天忙活,但工資也低,每月隻有600元。高小琴又幫他匹配了另外幾個兼職的崗位,比如幫村裡做些疫情防控、道路清掃的零活。這些活計加起來,一天能干8個小時,五險一金全都上齊,到手還有2500多元。

  如今,像陳永利這樣回村工作的人不在少數。門頭溝區對8.87萬戶籍勞動力全部實現電子化動態管理,征集、挖掘崗位2萬余個,推動城鄉勞動力6000余人就業。

  打造特色就業典型村庄

  沿109國道芹峪口北轉進入南雁路,行駛8公裡就能看到“田庄村歡迎您”的路牌,再往前走,一幢幢紅瓦白牆、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映入眼帘。進了村,京西山區中共第一黨支部紀念館、崔顯芳紀念館、田庄高小黨支部舊址等紅色記憶逐一展現在游人眼前。

  “這條溝名叫將溝,它還有一段紅色故事:全國解放前夕,將溝紅沙崗曾經發生過田庄村7名民兵憑智慧俘虜20余名國民黨潰兵的事跡……”高瑞艷的講解繪聲繪色,扣人心弦。以前,沒有啥技能的高瑞艷就是在家裡照顧老人孩子的家庭主婦。近兩年,結合門頭溝區蓬勃發展的旅游產業需要,區人力社保局開展了一系列旅游配套崗位培訓,提升旅游景區周邊農村勞動力技能,助力家門口實現高質量就業。高瑞艷就是旅游講解口才班的第一批畢業生。在田庄村,依托紅色文化,合作社和企業開發了工作飽和、繳納保險、薪酬較高的崗位10余個,讓高瑞艷這樣的農村勞動力通過村集體崗位或精品民宿崗位實現就業。

  田庄村的做法也成為門頭溝區打造的特色就業典型村庄模式之一。目前,該區雁翅鎮葦子水村-田庄村-淤白村就業特色溝域已初步形成,通過村域經濟拉動就業100余人。

  “五個一批”行動助農民就業

  為助力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門頭溝區還啟動實施了“五個一批”專項行動,即技能培訓提升一批、就業政策促進一批、創業就業帶動一批、區內吸納穩定一批、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通過這些舉措,開展各類培訓1.2萬余人次﹔撥付資金近千萬元,惠及企業700余家次勞動力1500余人次﹔新增參保創業單位1700余家,帶動就業崗位數量6200余個﹔開發精品民宿崗位800余個,帶動周邊勞動力600余人就業增收﹔通過5個集體林場2.8萬畝生態管護林項目,解決5個鎮農村勞動力300余人就業﹔城管協管、保潔員、巡防員等各類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300余名困難農村勞動力就業。

  下一步,門頭溝區將圍繞《貫徹落實〈關於促進本市農村勞動力就業參保若干措施〉的實施方案》,實施“八個一批”舉措,激活各類涉農載體就業吸納作用,激勵市場主體穩定擴大就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參保。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