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十六區動態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力爭2023年具備開放條件

2021年12月16日16:13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2月16日電 (尹星雲)據北京通州區兩會消息,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主體結構已全面封頂,力爭2023年底前具備開放條件。未來五年,副中心大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將全面建成並高水平運營。

城市副中心劇院又名“文化糧倉”

劇院的設計理念源於通州古糧倉和運送物資的船舶,建筑面積約12.53萬平方米,高度為49.5米,包括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院及室外劇場,總座位數約5500個。本項目集演藝演出、藝術創作、文化教育、現場體驗等功能於一體,對標世界級一流標准對劇院進行設計、建設,將滿足各類世界級演出要求,進一步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視野和感官體驗。

劇院項目各廳堂的設計對標國際一流劇院的聲學標准,力爭為廣大觀眾提供卓越的觀演體驗。為了保証劇院達到國際頂級的音質效果,歌劇院混響時間設計為1.5秒,可滿足西方歌舞劇演出要求﹔音樂廳混響時間設計為2.0秒,可滿足四管制交響樂演出要求。

同時,聲學工程師和建筑師共同對四座觀演廳進行了三維精細形體設計,通過調整觀眾廳的形狀來精確控制觀眾廳內的聲學反射和散射,借助專業的聲學計算機模擬軟件,確定觀眾廳內各個界面的室內材質和構造要求,確保觀眾廳每個座席均有優良的聽感體驗。此外,音樂廳和歌劇院的背景噪聲、環境要求均高於國家甲等劇院要求,可滿足國際頂級聲學的安靜要求。

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又名“森林書苑”

圖書館的設計理念源於中國傳統“赤印”和銀杏樹葉片,建筑面積約7.5萬平方米,建筑高度22.3米,設有古籍文獻館、藝術文獻館、少兒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開架閱覽區、立體書庫、報告廳等功能分區,日接待量約為5000至8000人次。項目定位為現代大型省級公共圖書館,集知識傳播、城市智庫、學習共享等功能於一體,將森林景觀與圖書閱覽區融為一體,形成極具親和力的公共開放空間,努力為讀者營造一個舒適放鬆的閱覽環境,進一步增進了圖書閱覽的人文體驗。

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地下一層以文獻典藏作為主要功能,在建設中引入了國際領先的“智慧機械書庫”技術,該書庫面積約3400平方米,高約16米,設計文獻總典藏能力可達到650萬冊,運用自動化技術融合傳統圖書館整理書籍文獻的“採、編、分、典、流”業務,以信息處理和文獻流通為依托,有效提升藏書量和檢索效率,實現了高密度存儲庫本、高效率流通借閱、高質量服務讀者的目標。

機械書庫能夠快速響應讀者的借閱需求並精准完成文獻自動出入庫動作,實現了從傳統圖書館“人找書”到“書到人”的服務模式創新,充分體現出智慧型圖書館的功能定位,為廣大讀者帶來圖書借閱新體驗。

大運河博物館又名“運河之舟”

這座鑲嵌在城市森海中的“運河之舟”設計理念源於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建筑高度35米,日接待量約為6000人次。項目定位為智慧型綜合博物館,集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保修復等功能於一體,將成為立足城市副中心、輻射京津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陣地和展示城市發展的生動窗口,為參觀者帶來文化熏陶與情感共鳴,進一步滿足市民的文化學習需求。

大運河博物館對標國際一流博物館進行設計建設,具有館藏文物安全保護措施等級高的特點。為降低可能發生地震對館藏文物的影響,博物館結構設計方案按照罕遇地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採用先進的隔振技術,通過對建筑物的上部和基礎之間加設“隔震層”進行減震設計,通過滿布在結構柱上的242個隔振支座,將博物館上部結構和下部基礎分離開。通過安裝抗震支座,使建筑最大水平位移變形能力達到1.2m,發生地震時能夠有效消減74%的地震力,較好阻隔地震波導致的基礎位移對上部結構的影響,最大程度保証了建筑主體結構、室內重要設施和文物安全。

大運河博物館目前已全面完成項目主體工程施工建設,正全力推進項目外幕牆工程施工作業。未來開館后將成為一座停靠在千年運河畔的文化方舟。

據了解,按照工作計劃,2022年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項目計劃完成全部主體結構及幕牆工程,機電工程、區域內小市政基本完工﹔精裝修工程完成90%,並配合使用單位運營布展。

(責編:孟竹、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