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科技

150項成果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在2021中關村論壇揭曉 14位科學家獲獎

2021年09月26日08:26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150項成果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9月25日,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在2021中關村論壇揭曉,14位科學家、150項成果獲獎。其中,邵峰榮獲突出貢獻中關村獎﹔翟薈、趙永生、劉光慧、彭同華、潘湘斌、楊洋、印奇7人榮獲杰出青年中關村獎﹔安德裡亞·卡羅·費拉裡、杰·姆·德·柯艾、馬修·艾利克斯、羅伯特·維默爾—施魏因格魯伯、安東尼、埃爾納加·穆罕默德·海瑟姆6人榮獲國際合作中關村獎。

  35項成果榮獲自然科學獎,包括一等獎8項,二等獎27項﹔11項成果榮獲技術發明獎,包括一等獎5項,二等獎6項﹔104項成果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包括一等獎35項,二等獎69項。

  第一完成人中出現“90后”

  據了解,獲獎者圍繞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攀高峰、敢為人先,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實現“從0到1”的突破,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是我市科學技術的最高獎。獲獎者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邵峰在病原菌毒力機制、抗菌天然免疫、細胞焦亡以及腫瘤免疫領域做出了杰出的工作,開辟了炎症性細胞壞死研究的新方向,為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

  杰出青年中關村獎旨在獎勵具有引領未來科技發展巨大潛力的青年科學家。獲獎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揭示了衰老的新機制及調控靶標,開發了干預衰老及相關疾病的原創核心技術。獲獎者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永生,引領了有機納米光子學材料與器件的研究,推動了有機激光材料在人造皮膚與下一代顯示技術中的應用,發展了納米光子學表征新技術並完成技術轉化。獲獎者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印奇,打造了以原創AI深度學習框架、一體化AI生產力平台為核心的AI技術體系,其技術成果廣泛應用於智能設備、智慧建筑、智慧城市、智能物流等領域。獲獎者北京天科合達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彭同華,致力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研究,帶領團隊建成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碳化硅襯底生產線。

  科技創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問題。北京市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營造更優創新生態,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獲獎成果第一完成人中,45歲以下的青年人員有49人,佔比32.7%,“80后”女性科技工作者曹娟、首位“90后”第一完成人張道寧等各類創新人才的涌現,彰顯了創新力量的蓬勃朝氣。

  基礎研究類獲獎數量較往年大幅增加

  據介紹,基礎研究類獲獎成果數量較往年大幅增加,數量佔比從9.7%提升至23.3%,在腦科學、單細胞組學、病毒學、雲邊協同、硅基光電子、低維材料等前沿領域涌現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始創新成果,進一步提升了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引領性和影響力。

  其中,“腦網絡組圖譜繪制和驗証及其應用研究”項目榮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蔣田仔等人突破傳統腦圖譜繪制的瓶頸,提出了“利用腦連接信息繪制腦圖譜”的新思想,成功繪制出既具有更精細的腦區劃分、又具有亞區解剖與功能連接模式的全新腦網絡組圖譜,比現有腦圖譜精細4到5倍,為腦認知、腦疾病和類腦智能的研究提供新范式,得到國際同行廣泛引用,被評價為“腦圖譜繪制的新篇章”。

  高精尖產業相關獲獎成果佔比88%

  獲獎成果在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上率先實踐,以自主創新實現關鍵領域戰略性突破。

  “高電壓、高安全鋰二次電池先進功能材料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面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電池性能的巨大需求,北京理工大學陳人杰等人實現了鋰二次電池關鍵材料與技術的創新突破,構建了從基礎研究到工程應用的自主可控鋰電池產業鏈,在智能手機、機器人、無人機、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科技產品中成功應用,提升了我國電池關鍵材料的核心競爭力,支撐了5G通訊、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發展。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雙引擎驅動的高精尖產業創新能力厚積成勢。高精尖產業相關獲獎成果有132項,佔比88%,以高精尖為代表的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成色”更足。

  涉疫獲獎成果北京健康寶等被廣泛應用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創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大戰大考中發揮重要作用。獲獎成果涉及新冠病毒感染機制研究、“北京健康寶”、AI輔助醫學影像診斷、AI紅外測溫、AI識謠、新冠篩查系統等,在疫情防控各類場景中得到廣泛應用,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科技支撐。

  “基於深度學習技術的肺癌/肺炎早診早治的創新體系建設及推廣應用”項目榮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推想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陳寬等人將人工智能應用於醫療服務,通過分析完整的胸部CT醫學影像,實現肺癌及新冠肺炎的早發現早診斷。開發的新冠篩查系統在武漢同濟醫院、中南醫院、雷神山醫院等上線使用,輔助醫生快速診斷及量化評估,提高了疑似病例篩查、確診病例診斷與療效預后評價的速度,推動了“AI+醫學影像”在醫療領域的廣泛應用。

  文/本報記者 程婕 統籌/余美英

(責編:孟竹、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