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社會民生

讓核心區更多文物向社會開放 北京西城發布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計劃

2021年09月21日17:10 |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小字號

9月20日,北京西城發布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計劃。聞昭攝

人民網北京9月21日電 (記者鮑聰穎)9月20日,繼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簽約落地后,西城區發布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計劃,面向社會公開推出活化利用文物建筑項目10個,包括楊椒山祠、紹興會館、宜興會館、護國觀音寺(本體)、五道廟、錢業同業公會、梅蘭芳祖居、雲吉班舊址和朱家胡同45號茶室9處文物建筑和1個向社會公開招募運營服務機構的項目:京報館。

9月20日,北京西城發布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計劃。聞昭攝

據了解,西城區是北京營城建都的肇始之地,歷史傳承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北京的“文物大區”。轄區內現有不可移動文物37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7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81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178處,文物保護利用責任重大、任務艱巨。“十三五”時期,西城區實施文物保護“三解工程”(解危、解放、解讀),開展了“五個一批”工作(騰退一批、修繕一批、合理利用一批、新增認定一批以及籌建開放一批),啟動了新中國成立后規模最大的直管公房類文物騰退工作,涉及52處、總投入45.27億元。

截至目前,總體騰退比例達92%,其中完全騰退項目33個,一批長期以來不合理使用的文物建筑被解放出來。

西城區推出兩批文物活化利用項目,充分體現了在老城保護與復興中“微改革、微創新”的探索,西城區區長孫碩表示,騰退后的文物應如何更合理的使用,是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西城區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北京市西城區關於促進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開放管理的若干意見》,首次在政策層面對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進行了明確和規范,為騰退文物建筑合理利用提供了政策支持。之后,西城區面向社會公開發布了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計劃,探索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專家把關、市場化運作”的文物保護利用新模式、新路徑。

西城區在全市率先成批次推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並且向社會公開招標,搭建多元平台,共同研究確定騰退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方向和路徑,實現了專家學者、專業機構、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形成了全社會共同關注、參與文物保護的良好氛圍。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吸引了一批有情懷、有專業、有實力的社會機構參與到文物保護利用中,為文物量身定制了既還原保護建筑原有風貌,又可持續造血、具備充分社會吸引力的活化利用方案,讓文物保護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

9月20日,北京西城發布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計劃。聞昭攝

據介紹,此次西城區發布的第二批活化利用文物建筑或是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時代印記明顯,或是建筑形制獨特、具備時代特點,每個文物建筑都有自己特有的故事、傳遞著特有的信息。比如楊椒山祠原為明嘉靖時期“直諫諸臣之首”楊繼盛的住宅,清乾隆時期改為祠堂,是著名的“公車上書”發生地,基於楊椒山祠特殊的歷史文化內涵,其活化利用方向定位於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復合型多功能公共空間。

護國觀音寺清末及民國期間周邊店鋪林立,一直以來都是大柵欄商業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觀音寺片區街區更新需要,其活化利用主要圍繞補充街區配套公共文化服務空間進行。

紹興會館是魯迅1912年至1919年在京居所,在這裡魯迅創作了大量的新文學作品,發表了我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

宜興會館原為清光緒年間兩任順天府尹周家楣故居,其去世后,順天府民眾集資將其故居擴建為宜興會館新館,紀念周家楣的清明政績。

京報館是民國時期著名報人、《京報》創辦者邵飄萍的故居。2021年,騰退修繕后的京報館作為紅色報業博物館對外開放,內設邵飄萍生平事跡、百年紅色報刊、《京報》與京報館三個展覽,通過此次活化利用計劃為京報館尋找服務專業化、運營能力強的運營團隊。

9月20日,北京西城發布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計劃。聞昭攝

這些文物建筑分散於宣外、虎坊橋、菜市口、大柵欄等核心區歷史文化保護街區內,交通便利通達,周邊基礎配套設施完備,區位條件優越,文化、旅游、商務資源豐富,市場接受度高,合理利用潛力大。

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工作將繼續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所有社會機構均需通過公開競爭方式獲取西城區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擬參與本次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計劃的社會機構可按照如下流程漸次推進:信息獲取、前期咨詢、項目策劃、項目評審、項目確定。

西城區將堅持完成一個亮出一個,亮出一個精彩一個。既保護單體建筑,也保護街巷街區格局,同時還要保護好歷史地段、自然景觀、人文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核心區更多的文物向社會開放,各時期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系統性保護。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