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頻道>>健康

專家學者把脈疾病防控體系建設:基層網底要筑牢 社會力量不可少

2021年09月10日15:5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落實人民共建共享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當前,由於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慢性病持續較快增長、新發傳染病不斷出現等因素,我國仍面臨多重疾病威脅並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疊加的復雜局面。

  如何做好預防、加強疾病防控體系建設?9月7日在北京舉行的“新時期疾病防控體系建設暨出生缺陷防治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說得最多的,除了“強基層”,還有動員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疾病防控。

  本場會議由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健康報社健康中國傳播發展中心、八點健聞聯合主辦。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明飛、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副會長宋世琴、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英耀、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北京婦幼保健院副院長吳青青、華大基因總經理趙立見等十余位來自研究機構、高校、醫院和企業的專家學者、行業代表,就如何加強疾病防控體系建設和出生缺陷防治展開了深入探討。

  健康報社有關負責人在開場致辭中談到,近年來,黨和國家對疾病防控相關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安排:《“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堅持預防為主,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也都明確提出要顯著增強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規劃綱要》還特別提到要加強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構建覆蓋城鄉居民,涵蓋孕前、孕期、新生兒各階段的出生缺陷防治體系,提高婦幼健康水平。

  “在健康中國行動15個專項裡,‘婦幼健康促進行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行動’‘傳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動’等重大專項都涉及疾病防控和婦幼健康領域。我們這個研討會,非常契合國家這些年的戰略規劃目標和行動指南。”健康報社有關負責人談到。

  加強疾病防控體系建設

  筑牢基層衛生健康服務“網底”

  “基本公共衛生的工作是上面千根針、萬條線,最后都到了基層鄉鎮衛生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健康保險與衛生經濟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於保榮這樣形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面臨的疾病防控壓力。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指位於城市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位於鄉村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它們既承擔基本醫療服務(如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療),也承擔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包括疾病防控)。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許明飛指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現在承擔的任務較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除了承擔基本醫療服務外,也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任務,在整個疾控體系裡起到了‘網底’作用,突出表現在傳染病預警、慢性病管理、衛生應急等方面要承擔‘哨點’和‘把關者’的角色。”

  然而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受困於人力資源、專業技能、財政預算、考核機制等種種約束,疾病防控“網底”並不牢靠。

  “基層的人員特別不容易,但福利待遇等各方面留不住人,導致人才短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北京婦幼保健院副院長吳青青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困難深有感觸。

  許明飛認為“整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疾控或公共衛生職能落實情況有好有壞,傳染病報告哨點作用很明顯,慢病管理是比較凸顯的,家庭醫生對慢病的管理率較高,但這些數字實際帶來的健康效果還有待商榷”。此外,目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新發腦卒中、急性心梗等疾病的報告率也偏低。

  強化基層疾病防控體系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健康管理,在傳染病疫情防控方面,基層的作用不容忽視。武漢大學全球健康研究院教授、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提出:真正的醫防融合、防治結合應該在基層。“比如流調,首先要知道居民的門在哪裡,還得靠社區醫生,因為他有簽約服務,經常走村串戶。”

  出生缺陷防治

  縣域是重點

  “提到出生缺陷,可能老百姓想到的都是生一個小孩有沒有畸形,實際上它包含的內容很多,不僅是先天的畸形(如大家最了解的結構畸形),也包括功能的異常、代謝異常、基因突變等等。”吳青青介紹,現在很多成人疾病都是從胎兒起源的,出生缺陷不僅嚴重影響兒童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而且影響人口健康素質,所以也納入了公共衛生體系中。

  我國出生缺陷防治採取三級預防策略:一級預防是在孕前環節,主要是健康教育、婚前檢查、孕前檢查和葉酸補充﹔二級預防主要是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三級預防是防治結合,對新生兒進行篩查,並對有缺陷的孩子進行積極干預。

  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副會長宋世琴談到,這些年我國出生缺陷防治效果顯著,圍產期的出生缺陷死亡率,以及嬰兒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都顯著下降。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是很好的防治策略,檢測靈敏度大概是99.9%,假陽性率也是非常低的水平。”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英耀說。衛生經濟學評估顯示,2015年一名新發唐氏綜合征病人生命周期的例均疾病經濟負擔(社會角度)達120萬元,而一次NIPT的費用如今隻需要三四百元。

  “在北京,2020年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達到了100%,聽力篩查超過了97%,耳聾基因的篩查率超過了99.5%,基本上可以說就是全覆蓋了。”吳青青透露。

  不過,在出生缺陷的防治上,城鄉差異、地區差異也不可避免地存在。

  總體上看,我國出生缺陷防治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強。陳英耀介紹,2019年我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統計中,排名前20位的原因有4項與出生缺陷相關(分別是先天性心臟病、神經管缺陷、唐氏綜合征和其他先天性缺陷),其中先天性心臟病排名第二,每10萬人中有21.59例﹔雖然低於全球水平(每10萬人26.32例),但相比西歐(每10萬人6.02例)和北美(每10萬人7.61例),還有較大差距。

  如何繼續加強出生缺陷防治?吳青青認為,省級婦幼保健醫院要建設好,做好引領,跟國際接軌,同時帶動區縣級婦幼保健院和社區做好工作。

  宋世琴指出,因為老百姓在縣裡,所以全國2000多個縣是出生缺陷防治工作的重點,“縣級婦幼保健院建設依舊是重要任務”﹔同時要關注健康教育,增加投入,讓出生缺陷防治知識走進百姓家庭。“把一些知識和理念教給基層,如此,出生缺陷率才能降下來。”

  社會力量

  是參與疾病防控的生力軍

  許明飛指出,健康科技企業、各類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已成為目前疾病防控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過程中,可以看到社會力量的組織動員對疫情防控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華大基因的高通量核酸檢測實驗室——“火眼”實驗室,就是政府動員組織社會力量參與新冠疫情防控的積極嘗試。

  華大基因總經理趙立見介紹,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初期,華大第一時間研發出了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試劑盒,並在武漢建立了第一個“火眼”實驗室,把當時華大基因在武漢的核酸檢測通量,從每天隻能檢測幾百例,提升到每天能檢測萬例樣本。到今天,如果採用混樣的方式,單個“火眼”實驗室每天的檢測能力最高可以達到上百萬例。

  “我們從武漢、北京、石家庄到深圳、廣州、河南新鄉等,華大以‘火眼’實驗室的方式參與了抗疫。與此同時,由於國際疫情擴散,‘火眼’實驗室作為中國的科技抗疫名片走向海外,我們迄今為止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建了超過90座‘火眼’實驗室。”趙立見說。

  腫瘤篩查、出生缺陷篩查等,也是華大運用基因檢測技術參與疾病防控的重要途徑。以出生缺陷早篩為例,華大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2014年第一個獲得原國家食藥總局醫療器械許可。“截至今年6月底,我們已經提供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超過940萬例。”

  趙立見透露,華大正在做的工作,並不是希望把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作為一個面向孕婦高端需求的檢測項目,而是希望它能夠成為一個人人可及的民生項目。

  毛宗福也表示,在當今提倡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的背景下,讓社會第三方參與進來,既有規模效應,又便於質量控制。(劉冉)

(責編:鮑聰穎、高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