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頭溝區永定鎮:"三問三訪"暢通民生末梢神經

2021年06月29日08:46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三問三訪”暢通民生末梢神經

這幾天,門頭溝區永定鎮永和新苑南區居民李國義家開了幾次“小會”,中心議題隻有一個:今年還用不用准備新牆紙。眼瞧著汛期將至,老李一家人心中難免打鼓。原因很簡單,由於房屋漏雨,家裡牆紙每年都被“泡”壞。最嚴重的一次,雙人床靠著牆的部分也被泡糟了。

“雖然更換牆紙花錢不太多,可是勞心費力。年年如此特別讓人糟心。”李國義說。

在永定鎮的27個社區中,老舊社區有7個,回遷社區9個,佔了總數一半以上。2016年,鎮裡給這些社區的頂樓重新做了防水,可牆體保溫層的“窟窿”始終沒有堵上,老李一家因此飽受困擾。

“鎮裡每年全部的活動經費隻夠改造3至4個社區,所以2016年著重解決了頂層漏雨,沒有打通民生工程的‘末梢神經’。”永定鎮鎮長黃景說。

去年6至8月間,新冠疫情把民生工程的“末梢神經”放置在“顯微鏡”下。漏雨無法根治、車位缺乏、路燈不亮……“小問題”在焦慮的催動下變成了一通又一通的12345熱線電話。那段時間,永定鎮督辦件數全市前十、滿意率倒數十名之內。刺眼的數字成了一道繞不過去的坎兒。

居民們身邊最迫切的問題是什麼?該如何解決?如何有效反饋?三個問號讓黃景和鎮兩委班子成員一次又一次召開調度會,希望搞清問題,找到辦法。

“鎮一級的領導和干部,雖然包村包社區,每周走訪的次數也就一兩次,很多末梢問題吃得不透,解決起來自然無法切中要害。”黃景說。在調度會上,大家明確了要把問題搞清問明。以往的單一走訪難以精准覆蓋,經過深入討論,鎮、村、社區大走訪的工作機制應運而生。由各級主管領導搭配社工、志願者等分級入戶,保証每家每戶的聲音都能聽得到、聽得真。

去年10月,永定鎮鎮政府200余名工作人員和各村、社區2000余名工作人員及志願者開始了大走訪。李國義家房屋漏雨的問題就是在這次大走訪中,通過社區書記田勝利匯總到了鎮裡需要解決的問題清單上。今年年初,鎮政府出資給老李家和存在類似問題的居民樓做了牆體保溫層。雖然還在猶豫今年汛期要不要貼牆紙,但老李心裡其實已經比從前踏實了許多。

問需,只是大走訪機制的第一步。為了讓全鎮百姓深度參與民生工程和社區治理,永定鎮於今年3月份開發了“我為美好家園獻一策”微信小程序,居民可通過這個平台和鎮裡各個科室負責人、鎮領導直接“對話”。

在建議一欄,記者發現了這樣一條留言:“建議在小園一區西側的拆違空地修建停車場,緩解車位缺口。”屏幕下方,是“接單”和“回復”的時間,不到24小時。

原來,黃景和相關科室負責人在收到這條建議的第二天就來到了小園一區西側空地。經過研判和確權,最終決定將其改造為一處約有250個車位的停車場,以緩解社區的停車難題。

“獻策”小程序讓群眾中的“諸葛亮”一個個冒了出來。3月份至今,永定鎮通過該程序解決居民即時訴求萬余件。收集建議300多條,採納實施109條。

問需去心病,問計擴思路。前兩步走好了,第三步問效於民,就是水到渠成。通過三步走,永定鎮“問需於民大走訪、問計於民大接訪、問效於民大回訪”的“三問三訪”工作機制,形成了完整閉環。

每次回訪后,黃景都不忘發給居民一張連民心服務卡。小小的卡片上羅列著物業、維修公司等十幾個電話。除此之外,卡片上還有用黑體字標注的社區工作者的號碼,居民可以隨時撥打這些電話求助。

“三問三訪”,讓民生工程的“末梢神經”變得暢通起來。如今在永定鎮,居民打12345熱線反映問題的少了,主動給政府、社區工作出謀劃策的多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全鎮日益形成。

記者手記

大走訪讓民生工作“向前一步”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如何讓“接訴即辦”向前一步,更好地向未訴先辦轉化,門頭溝永定鎮的“三問三訪”機制具有借鑒意義。

不難看出,“三問三訪”每個環節都以居民為中心。問需,搞清居民心中所想,分級走訪保証效率和覆蓋面。問計,鼓勵居民主動獻策,讓群眾從被動方轉化為主動方。問效,即回訪反饋,一張張溫馨的服務卡拉近了政府與居民的距離,也讓居民的日常訴求有了更多元的反饋渠道。

“三問三訪”讓永定鎮機關、社區干部的群眾路線走得更深入、扎實,也讓地區居民百姓有了更真切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責編:孟竹、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