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將修訂

北京:非急救擬不得“打”救護車送醫院

2021年04月15日15:33  來源:北京晚報
 
原標題:非急救擬不得“打”救護車送醫院

  非急、危、重患者今后想“打”救護車去醫院,可能不行了,“急救”與“非急救”在進行醫療轉運時,將分類服務和管理。今天上午召開的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市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的決定(草案)。記者了解到,《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2017年實施,但仍有急救站點建設不足、院前院內急救銜接不暢等迫切問題亟待解決。

  “急救”與“非急救”將分類服務

  為了防止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佔用院前醫療急救資源,保障院前醫療急救資源真正用於急、危、重患者的救治,草案提出,院前醫療急救與非急救醫療轉運實行分類服務和管理,非急救醫療轉運不得佔用院前醫療急救資源。對非急、危、重患者,調度人員告知其通過非急救醫療轉運方式解決。

  非“急症”患者也有因患病而出行困難的難題,該如何解決?對此,考慮到人民群眾對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的實際需求,政府在將非急救服務從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中全部剝離,嚴格依法落實院前救護車不得用於院前醫療急救服務以外其他活動的規定,防止非急救服務佔用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資源的同時,應當加緊制定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標准規范和管理制度,明確社會力量參與的准入標准和退出機制,為人民群眾提供規范的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因此,草案附則中增加一條,規定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非急救醫療轉運服務的管理辦法。

  急診依病情“分級救治”“預檢分診”

  國內多家醫院進行的一份聯合調查曾顯示,當詢問病人為何“選擇急診而非門診”時,近半數病人竟是因“急診檢查速度快、等候時間短、白天沒有時間看病”而選擇看急診。

  為了確保急診真的能夠“救急”,草案提出,按照急診分級救治原則,根據患者疾病危險程度實施預檢分診,保証急、危、重患者得到優先救治。同時,及時與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完成患者交接,避免院前救護車以及車載設備、設施滯留。

  此外,草案提出,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對院前救護車進行清潔和消毒,保証公共衛生安全﹔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劃建設洗消站點,配備洗消設備。

  AED等急救設備設施將有配置規劃

  去年,北京市啟動軌道交通車站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工作,未來更多公共場所將配AED。

  公共場所經營管理單位的急救能力是對公眾生命健康安全多一份保障的重要基礎,在公共場所推廣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儀等急救設備設施,是社會急救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群眾比較關注,政府正在大力推進。

  為此,草案提出,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社會醫療急救需要,制定自動體外除顫儀等醫療急救設備設施配置規劃,並組織實施。

  遇突發事件醫療救援統一調度

  草案提出,在有突發事件或者其他公共安全應急、重大活動保障需要的情況下,全市院前醫療急救機構、院內醫療急救機構、紅十字會所屬應急救援隊伍及其他社會醫療救援力量,應當在政府統一指揮調度下,參與醫療救援保障工作。

  草案還提出,影劇院、體育場館、機場、火車站、地鐵、學校、景區等公共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根據安全保障需要配置醫療急救設備設施和藥品,定期組織員工學習醫療急救知識和技能,開展醫療急救應急演練,提高醫療急救保障能力。 本報記者 張楠

  相關

  市人大檢查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落實情況

  本報訊(記者李博)前天下午,市人大常委會就《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實施情況到西城區進行執法檢查。

  檢查組首先來到月壇街道三裡河一區3號院。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調整,小區拆除了不必要的物理隔離,所有卡口應開盡開,方便了居民進出社區。

  在長安商場,檢查組了解到,目前商場內的電梯、衛生間和母嬰室等重點部位每2小時消殺一次,近1100名商場員工疫苗接種率已經達到93%。

  隨后,執法檢查組來到復興醫院,檢查疫情防控相關制度機制建設和院感防控措施執行情況。這座老醫院經過改造,急診區域與其他區域不僅完全隔離,還增加了新風系統。

  《北京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自2020年9月25日頒布實施。針對條例和配套政策的有效落實,今年4月到7月,市人大常委會還將通過實地檢查、會議座談、明察暗訪、蹲點調研、代表反饋等方式進行檢查,重點關注配套政策文件制定、四方責任落實、疾控體系建設等情況。

(責編:孟竹、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