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網信辦、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發文 直播等13類APP無須個人信息

39類APP明確個人信息收集范圍

2021年03月23日07:54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直播等13類APP無須個人信息

  3月22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四部門聯合發布《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必要個人信息范圍規定》。其中明確地圖導航、網絡約車、即時通信、網絡購物等39類常見類型移動應用程序必要個人信息范圍,要求其運營者不得因用戶不同意提供非必要個人信息,而拒絕用戶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務。

  分析認為,一些APP過度收集用戶信息進行廣告推送,甚至影響到用戶的好友,行為十分惡劣。此次《規定》出台后,許多APP需要對商業模式進行調整,而不法商家分享用戶數據導致用戶個人信息泄露和遭遇不當信息騷擾的行為將被極大遏制。

  問題

  APP超范圍收集

  用戶信息問題突出

  網信辦方面表示,隨著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各類應用程序迅速普及應用,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APP超范圍收集用戶個人信息問題十分突出。特別是大量APP通過捆綁功能服務一攬子索取個人信息授權,用戶拒絕授權就無法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務,變相強制用戶授權。為聚焦解決APP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問題,規范收集個人信息活動,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制定實施該《規定》。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此前不少APP在安裝后首次打開時會向用戶索取個人權限,但一些APP經常過度索取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卓手機安裝微信,一打開就要索取存儲和手機識別碼”“安裝微博APP要求包括錄音、通訊錄在內的全部權限,不然就隻能取消安裝”“餓了麼上來就要申請我的短信電話等權限,外賣軟件要這些有什麼用呢?”不少有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的網友此前曾表示。

  2019年11月起,工信部啟動了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工作,重點整治違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違規使用用戶個人信息、不合理索取用戶權限、為用戶賬號注銷設置障礙等4個方面的8類突出問題。工信部此前的通報顯示,知乎日報、店長直聘等APP私自收集個人信息,租租車、1藥網除私自收集個人信息外,還私自共享給第三方﹔當當、e代駕還強制用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並過度索取權限﹔好醫生則因為私自收集個人信息以及強制用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被通報。上海市消保委針對39款網購平台及旅游出行、生活服務等手機APP涉及個人信息權限的評測結果,共有25款存在問題,比如“餓了麼”申請了11個權限,包括撥打電話、日歷等,在測試新版本時,專家發現舊版中的撥打電話和日歷權限已刪除,但又新增了“讀取通話記錄”權限。

  用戶個人信息

  被用於更精准推送廣告

  APP運營者索取到個人信息后,會如何使用這些個人信息呢?知名科技評論人閆躍龍表示,其中一個很大的用處是將用戶這些數據拿來自己用或者與其他平台共享,“比如對廣告商,有了這些數據,可以對用戶進行用戶畫像,更精准地推送廣告。”

  互聯網評論家葛甲說:“過度索取用戶信息背后必然是用戶信息的濫用和非法使用。之前被爆出的很多有關私自出售用戶信息的案例,還有包括社會輿論比較關注的大數據殺熟等事件,客觀上其實都是過度索取信息所造成的某種后果。本次新規落地之后,將對部分生活服務類APP造成重大影響,對微信生態中的部分組成部分也有相當強的影響。”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認為,APP運營者收集數據的好處很多,最為普遍的是挖掘用戶數據,形成推送,這種廣告推送的精准度很高,利於達成交易,但這些信息收集一般不涉及敏感信息,“脫敏”之后,用戶習慣依然可以精准挖掘。當然也有APP運營者進行個人信息買賣非法獲利,這是很嚴重的違法行為,最終導致騷擾電話和詐騙短信泛濫。

  體驗

  網絡借貸類APP

  被允許獲取用戶身份信息

  有用戶表示,朋友通過微信APP中發送語音消息的方式向自己推薦了一家酒店,此前自己從未聽說過該酒店。當自己打開攜程APP時,搜索欄中的底紋字樣就顯示該酒店,令自己十分震驚。而自己也根據推薦,點擊“搜索”按鈕,最終成功預訂了該酒店。“不知道到底是在哪個環節泄露了我的隱私?”該用戶表示,這樣的精准營銷的確非常受用,但也令人害怕。

  《規定》明確要求,APP不得因為用戶不同意提供非必要個人信息,而拒絕用戶使用其基本功能服務,同時對39種常見類型APP的必要個人信息范圍作出了相應規定。

  比如,即時通信類APP必要個人信息包括:注冊用戶移動電話號碼,賬號信息:賬號、即時通信聯系人賬號列表﹔網絡支付類APP必要個人信息包括注冊用戶移動電話號碼,注冊用戶姓名、証件類型和號碼、証件有效期限、銀行卡號碼﹔網上購物類APP必要個人信息包括注冊用戶移動電話號碼,收貨人姓名(名稱)、地址、聯系電話,支付時間、支付金額、支付渠道等支付信息。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39類常用應用中,沒有任何一項的必要個人信息中包括敏感的相冊權限、通訊錄權限。僅地圖導航和網絡約車兩類APP可要求位置信息,其余37項均不包含。13類APP無須個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務,包括瀏覽器類、輸入法類、安全管理類、應用商店類、網絡直播類、運動健身類等。而網絡游戲、網絡社區、郵箱雲盤等5類APP必要個人信息僅包含用戶的電話號碼。

  網絡支付類、郵件快件寄遞類、交通票務類、網絡借貸類等10類APP被允許獲取用戶的身份或其他証件信息。

  影響

  用戶信息流失

  運營者將調整商業模式

  之前被媒體爆出的有關私自出售用戶信息的案例,包括社會輿論比較關注的大數據殺熟等事件,客觀上都是過度索取信息所造成的某種后果。

  互聯網評論家葛甲表示:“過度索取用戶信息背后必然是用戶信息的濫用和非法使用。本次新規落地之后,將對部分生活服務類APP造成重大影響,對微信生態中的部分組成部分也有相當強的影響。”

  中央財經大學數字經濟融合創新發展中心主任陳端表示,原本以來,在線上經濟崛起、新消費引領消費升級的今天,不同平台之間基於用戶數據共享的交叉導流和商業價值創新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間。此次《規定》出台后,對用戶個人信息採集方面的限制和分層帶來的用戶信息不對稱性將對不同功能平台的信息共享和交叉導流及關聯業務創新帶來較大影響。過去超出實際功能需求索取用戶信息用以與其他平台,甚至與不法商家分享用戶數據導致用戶個人信息泄露和遭遇不當信息騷擾的行為將被極大遏制。

  她認為,此次調整中受影響最大的可能包括女性健康類、網絡直播類、在線影音類APP,意味著此類APP未來是“即插即用”模式,難以形成穩定的用戶黏性和精准化的用戶關系管理。

  盤和林認為,《規定》的總基調是將個人信息定義為權益,也就是在個人同意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授權使用,而文件其實明確提出了“基本功能”的概念,也就是說,信息換取增值功能是被允許的。這其實在用戶和APP商戶之間採取了折中做法。在保証數字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完善用戶信息歸屬權和保護。

  他認為,此次《規定》出台后,對旅游平台、二手車和房屋租賃平台影響較大,因為這幾個領域是用戶信息流失的重災區。對於物流快遞行業,未來信息要求可能需要他們改變投遞方式,他們需要引入信息“脫敏”機制。

  監管

  工信部責令整改

  3046款違規APP

  工信部官網近日發布,工信部連續兩年開展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整治包括APP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欺騙誤導用戶下載在內的四方面十大類問題。截至2021年3月,共完成73萬款APP的技術檢測工作,連續發布12批次對外通報,責令整改3046款違規APP,下架179款拒不整改的APP。

  3月16日,針對央視3·15晚會曝光的內存優化大師、智能清理大師、超強清理大師、手機管家pro四款APP,工信部第一時間組織開展技術檢測,查實其存在欺騙誤導用戶下載、違規處理個人信息等問題,已要求主要應用商店予以下架,並組織北京、天津、上海、廣東四省市通信管理局對涉事企業主體進行調查處理。前期專項整治行動中,工信部針對存在欺騙誤導用戶下載問題的APP,責令整改300款、公開通報37款、下架3款﹔針對存在違規處理個人信息問題的手機管家、內存優化、垃圾清理類APP,責令整改75款、公開通報20款、下架1款。

  3月12日,工信部發布關於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通報(2021年第3批,總第12批)。工信部近期組織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手機應用軟件進行檢查,督促存在問題的企業進行整改。截至目前,尚有136款APP未完成整改。136款問題APP包括騰訊手機管家、諸葛天氣、2345天氣王、荔枝新聞、七貓免費小說、天涯社區、愛豆、悅跑圈、攜程租車、美圖証件照、21財經、下廚房、獵豹清理大師、訊飛配音、無憂課堂、房多多等。存在問題包括:APP頻繁自啟動和關聯啟動,應用分發平台上的APP信息明示不到位,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APP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違規使用個人信息,欺騙誤導用戶下載APP,強制用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等。

  工信部表示,下一步,進一步構建覆蓋基礎電信企業、各類電信業務經營者、互聯網服務提供者的全行業服務監管體系,加強互聯網行業監管,推動企業持續創新和改善服務質量,切實保障用戶合法權益。

  一是加強專項整治,突出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嚴厲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加大曝光和處置力度。

  二是完善制度標准,會同相關部門盡快出台《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個人信息保護管理暫行規定》,進一步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標准體系,推動出台相關行業標准、國家標准。

  三是加強技術手段建設,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新手段,大幅提升全國APP技術檢測平台自動化檢測覆蓋范圍和檢測深度。

  四是加強行業自律,督促企業進一步強化個人信息保護紅線意識,將用戶權益保護作為企業發展的生命線,為廣大用戶營造更安全、更健康、更干淨的APP應用環境。

  文/本報記者 趙新培

  本組文除署名外/本報記者 溫婧

  統籌/余美英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