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區喇叭溝門鄉上台子村建集體林場半年增收140萬

2021年02月03日17:19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2月3日電 歲末攏賬,喇叭溝門滿族鄉上台子集體林場的工人們一個個臉上樂開了花。成立僅半年時間,這座試點建設的集體林場收入就達到了140萬元。

2020年7月,上台子集體林場正式成立,開始承接村內中幼林撫育等需要一定資質的項目﹔36位村民搖身一變成了林場職工,開始了上班族的生活﹔林下的中草藥和農副產品也被統籌規劃、種植,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家庭林場升級集體林場 山村走上致富路

上台子村由4個自然村組成,林地面積大,有24600畝。全村共有農戶 96 戶,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於生態林管護和打零工。2017年,該村成立家庭林場,46戶村民入股,成立合作社,一起開墾荒地,在林下種植金花葵、黃芩等中草藥,在地邊地沿處種植南瓜。當年南瓜豐收,32000斤南瓜被賣進大星發超市,金花葵也賣出了3萬多元錢,村民們第一次嘗到了抱團發展的甜頭。

去年7月1日,上台子村在原有家庭林場的基礎上轉型升級,正式成立集體林場。林場除了承擔原有的生態林管護任務外,還可承接中幼林撫育項目,收入大幅提升。“中幼林撫育隻能承包給有資質的公司,以前村民們每年給公司打兩三個月的零工,忙過去之后就完了,收入太不穩定。現在咱們林場自己有了資質,可以承接這個項目,是一筆重要的收入。”上台子村黨支部書記張鳳林說,“今年有了盈利,村裡的環境整治、設施升級、綠化美化就都有資金保障了!”

輸血變造血 林下煥發新活力

“新採摘的純天然野生木耳,口感好、營養好、品質好,欲購從速啦!”去年夏天,張鳳林的微信朋友圈裡時常發出這樣的“廣告”,配上幾張微微發黃、晶瑩透亮的木耳照片,引得不少人留言購買。木耳都是職工在林場裡採摘的,半斤一盒裝在訂制的禮盒裡,450元一斤,不到半年賣出了160多斤。

林場裡還有20畝人工種植的木耳,一年能摘20茬,今年將從20畝擴大到40畝﹔地裡的80多畝黃芩已經長到第四年,個頭大了不說,單價也比去年高了不少﹔喇叭溝門滿族鄉推廣種植中藥材,203畝新從公司流轉回村裡的土地將全部種上蒼術……在上台子村24600畝林地上,一年四季生機不斷。

“咱們林場不能光指著國家補貼的生態林管護和中幼林撫育錢生存,得利用好這片林子,發展自己的產業,特別是林下經濟,種好了都是咱們自己的。”張鳳林信心滿滿地說,“今年木耳規模大了,產量肯定比去年多,能多賣點兒,黃芩繼續讓它在地裡長著,大有大的價錢,不愁賣。”

村民成職工 工作穩定有保障

集體林場成立了,以前外出打零工的村民也不用再為掙錢發愁了。該村除了村干部、各類協管員、公益崗人員外,剩余18至70歲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全部進入林場就業。每月工資2200元,每天工作8小時,周末雙休,還給上保險,村民們和普通企業的職工一樣,過上了上班族生活。

鄒生軍原本是上台子村的防疫員,每月拿著500元的補貼,平時還要靠干點兒零活兒維持家用。前年,鄉裡整合各類協管員,防疫員的工作被分了出去,他更是天天琢磨著哪裡有零工得去干上一陣兒。到林場工作后,工資漲了不少,鄒生軍干得格外賣力:“有林場好!現在工作穩定,錢比原來多,不離村,再也不用天天想著到處找活兒干,踏實多了。”

有了新身份,和鄒生軍一樣的村民們責任也更大了。不只是林場裡的春種秋收,村內環境整治、綠化美化等也都成了他們的分內之事。(董思琪)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