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南、北大街環境整治提升主體工程完工

“修舊如舊”留存古都特色 “京韻大市”展現城市風貌

2021年01月19日08:46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1月19日電 (池夢蕊)在推進東四南、北大街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中,東城區研究確定了系統推進東四南、北大街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的方案,通過拆違整治、建筑風貌提升、公共空間提升、示范院落提升、交通綜合治理五大舉措,全面改善街區環境品質,著力打造傳統生活體驗區和商業文創區,塑造“京韻、大市”的城市風貌,“修舊如舊”保留古都特色。

日前,東四南、北大街環境整治提升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

修舊如舊

86萬塊“老磚”修繕出古都風韻

恢復性修建,是北京老城保護,也是這片歷史街區的重要更新理念。在推進東四南、北大街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中,東城區著力在此打造傳統生活體驗區和商業文創區,塑造“京韻、大市”的城市風貌。在設計上,延續“北古南新、多元並存”的風貌肌理,秉承“保護性修建、恢復性修繕”的理念,以上世紀60年代、90年代的老照片為參照,以“修舊如舊”的“繡花”功夫,賦予老街歷史文化內涵,讓老街重現古都歷史風韻。

東四南、北大街改造堅持“修舊如舊”原則,嚴格落實北京老城保護房屋修繕技術要求,與古建專家、文物部門形成聯動,科學實施保護性修繕、恢復性修建工作,指導建筑風貌提升工程,對設計方案、施工工藝、工程選材和整治效果予以指導。

在除掉東四北大街397號門樓最外層1厘米厚的水泥牆后,一座古法修建的紅磚門樓便躍入眼帘,歷經70年風霜,紅磚雖然大多保留完好,但仍有近200多塊破損殘缺。於是,專家們逐一剔補缺損的老磚,採用古法砌筑,最大程度恢復原汁原味的老門樓味道。

坐落在東四北大街492號的“精時鐘表店”,是一處比較有代表性的老建筑,傳統的勾連搭建筑樣式,是典型的“前店后廠”“前店后居”。據介紹,鐘表店建筑的側牆面,採用的是“五進五出”砌法,整體建筑美觀講究。但改造前,其北面老磚牆外面被涂了一層水泥砂漿。為此,特意找了老師傅對水泥砂漿進行細致的手工清洗打磨,打磨之后,發現這面老牆居然還是傳統的“絲縫”做法。

“精時鐘表店”門窗的調整是從老電影裡找到的痕跡。據了解,在最初調研的時候,設計師廣泛收集了沿線歷史、建筑等各類資料,其中還包括一些老電影等影像資料,其中有一部上世紀50年代的老電影《風箏》,是新中國第一部中外合拍的彩色兒童故事片。電影中一段街景,正是反映了當年東四南北大街的風貌。這對建筑外立面和門窗設計提供了重要參考。根據影片的老街景,恢復了鐘表店頗具時代風格的門扇和窗戶,配合經營業態,營造了一種復古懷舊的建筑形態,也得到了鐘表店老板的理解和支持。

在東四南北大街修繕中,共使用了86萬塊“老磚”、18.2萬塊舊瓦,舊材回收利用率達43%,翻建各類宅門39座,保護性修繕16處歷史建筑及文保單位,讓整個街區恢復古都風貌。

優化公共空間

“文化八景”串聯全線

緊緊圍繞“街區更新”理念和老城整體保護要求,東城區以東四南、北大街兩側建筑之間形成的U型空間為重點,並向紅線兩側外擴30米至50米進行延伸,繼續在崇雍大街城市設計指導下開展規劃設計工作。

以非首都功能疏解為“牛鼻子”,東城區以建設東四南、北大街高品質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間為目標,拆除190處共9950平方米違建,同時拆除800余塊違規廣告牌匾,封堵整修“開牆打洞”59處共258平方米。

東城區克服老城街區人口密集、地下管網復雜、場地狹窄、設備設施選址以及冬季施工困難等復雜因素,通過拆除、整合、入院、隱形、挪移等方法實施“多杆合一”“箱體三化”,將東四南、北大街兩側可視的各類杆體從660根消減至268根,箱體從707台消隱至24台,消減率分別為60%和97%。

如今,走在東四南北大街會發現,除了各類杆體和箱體的消隱,又積極推動“機動車優先”向“行人優先轉變”。

同時,借助大數據技術分析人車流規律,對公交站點布局及部分十字路口渠化方案進行優化調整,促進交通秩序及擁堵情況的改善,推動實現骨干道路功能轉型為綠色交通主導。

北新橋路口、東四十二條、魏家胡同、錢糧胡同4處老式公交站台被改建變為“港灣式”公交站,為慢行、公交騰挪空間,努力實現“還路於行”﹔東四十二條至十三條路段,除壓縮機動車道寬度和數量之外,完善全線交通標志,設置非機動車停車區域、快速通行帶和院前過渡帶,讓出行體驗更為流暢,實現“健步悅騎”。

改造中不忘各種人性化細節,借助道路大修拓寬人行步道和街角空間,補充無障礙坡道或可拆卸無障礙設施,增設非機動車短坡道,設置隱形井蓋,將沿街商戶佔道台階退入室內。為居住有殘疾人、老年人的院落增加扶手,滿足商戶、居民日常生活、經營、出行需求。

同時,東城區邀請書法家協會會員題寫匾額、楹聯,增加夜景照明系統,實現“白天是景觀、晚上是亮點”的效果。通過拆違騰退空間利用、綠化提升、提取歷史文化元素等方式,東城區重點塑造了“北新典故”“九曲尋幽”“府邸舊事”“合院朝夕”“商鋪集錦”“大市天際”“燈市駢集”“十步芳草”等“文化八景”,打造多處可進入式“口袋公園”和18處“小微空間”,並向沿街兩側胡同延伸,在突出人文關懷的同時提升環境品質,豐富居民交往方式,為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畫龍點睛”。

和而不同

傳統、民國、新中式、現代四種建筑風格“一街共存”

造落實沿街建筑“一家一設計,一戶一方案”,結合不同時代及功能,梳理保留了傳統、民國、新中式、現代四種建筑風格。

為了展示細節,避免同質化,此次改造提升中,設計師為居民和商戶提供了12種挂檐板紋樣、20余種女兒牆樣式、20余種背板牌匾設計和48種門窗修繕方案,使用干擺、絲縫、淌白等各種磚牆勾縫工藝,以及“黑紅淨”“鐵紅”等多種院門配色及門板楹聯。

完成改造的東四北大街432號永安堂藥店,選用刻字紋樣,利用油飾和鎏金勾邊工藝,將“實與名副 財以道生”的古訓刻在挂檐板上,不僅把老字號誠實守信的經商傳統融入到建筑風貌中,還保留了傳統拍子式鋪面房樣式。

東城區還鼓勵“統規自建”,東四北大街44號吳裕泰茶庄改造后的店鋪外觀由精致的銅板構件及實木柱廊組成,青磚灰瓦的主體建筑與大街整體風貌保持一致,門頭上方傳統手工磚雕和通透的現代化玻璃幕牆交相呼應,將傳統與時尚相融合。

通過以上措施,東四南、北大街從北至南,整體風貌慢慢從傳統向現代有序過渡,傳統與現代建筑比例保持在59:41,呈現出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景象。

為了重現歷史上的“大市”風貌,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委托史家胡同風貌保護協會,在北京市規劃院與北京工業大學責任規劃師聯合團隊的指導下,公開招募設計師,發起“東四南大街櫥窗提升項目”,為東四南大街上的商戶設計、更換櫥窗。

“設計師從櫥窗空間與布局、色彩設計、道具材料、燈光設計等方向對櫥窗進行系統性的提升與設計,讓櫥窗不僅成為店鋪展示的窗口,更成為傳承文化、美化街道和提升街道活力的載體。”朝陽門責任規劃師劉靜怡介紹,首批共有8家店鋪報名參與,分別匹配了8家設計單位,經過設計討論,櫥窗更新工作於1月5日正式啟動。

其中,紅都華表商場是傳統國企,專做中老年人服裝,已經在東四南大街經營了近三十年。該商場有4個大型櫥窗,商家希望將櫥窗設計成民族傳統風格,以吉祥色調為主。“新設計的櫥窗裡將懸挂或粘貼著很多具有年代感的文字和符號,我們從國貨、新國貨角度出發,用具有年代和生活記憶的文字和符號,通過立體剪裁和懸挂的混搭方式重新設計紅都的櫥窗。”設計師周南說。

如今,這條全長2.74公裡的大街沿線商業比例達69%,分布著十多家知名老字號,保留了京城為數不多的老業態,同時承擔著周邊居民的民生保障功能。

在東四南、北大街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推動下,原三友商場升級改造為東四·1517文創園,成為又一重要的文化產業集合地。作為東四南北大街唯一的綜合性商場,三友商場在東四南大街上遷址開張。

被保留下來的不僅有老業態,還有東四南北大街上的老字號和老店鋪,內聯升、瑞蚨祥、吳裕泰等10處老字號商鋪嶄新亮相,還改造提升了優惠萬家等11處便民服務網點。

(責編:池夢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