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雲峰會在京舉辦 跨界探討科技如何賦能文化產業

2020年11月28日18:53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鮑聰穎)11月26日,10余位來自文化藝術與科技領域的“大咖”在騰訊北京總部,與200多名觀眾齊聚第五屆騰雲峰會現場,在“流動的邊界”這一主題下,對“科技將如何重構新連接,催生數字文化新表達,幫助人類開啟新旅程”等話題展開跨界探討。

今年以來,彌漫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大程度上從物理上阻隔了人群間的連接,打破了現代社會正常的流動秩序。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科學技術,以及無形但強大的文化力量,則在重構與維系連接中發揮突出作用,而兩者的跨界融合以及相互催化,成為一道引人關注的風景線。

專家學者們認為:層出不窮的技術手段突破時空限制,消融有形的邊界,與各種文化持續融合,形成“流動的邊界”,不僅幫助人們足不出戶即可工作、學習、娛樂,更逐步催生出文化的新成果與新樣態,展示出人類交流、發展的全新可能。

“科技與文化都是人類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新冠疫情之下,兩者的價值都得到凸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科技能力成為維持社會運轉的重要手段,在這樣的基礎上,文化得以沖破邊界,為人們帶來美和希望。”騰訊集團副總裁、閱文集團CEO、騰訊影業CEO程武就“文化與科技加速融合”發表了主題演講。他介紹,疫情期間,騰訊微視和央視共同發起了“同心戰疫”系列短視頻活動,最終創造出26萬條加油短視頻,播放量超10億次,創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對於促進技術與文化融合,展現嶄新形式與內容,騰訊在2020年還做出了眾多嘗試。騰訊與敦煌研究院一起推出了“雲游敦煌”小程序,用電子日歷、動漫劇等形式呈現敦煌文化,至今訪問量突破1200萬﹔騰訊的深度學習技術則幫助故宮的600件珍貴文物實現了新媒體端的交互式呈現﹔在今年9月推出的“數字秦陵”小程序中,秦陵文化也被融入短視頻、游戲等新文創內容形態,僅6天時間,訪問量便突破了180萬。

“未來,當我們回憶起2020年,我們會想起那些曾做出巨大貢獻的醫務工作者,我們可能也會想起,世界各地的音樂人、藝術家,在他們的書房、客廳和陽台上,通過視頻自發完成的感人表演。普通人也加入其中,社交媒體成為人們彼此問候、傳遞祝福的重要方式。國外網友創造出了‘團結在家’‘一切都會好起來’等社交媒體標簽,接力分享居家隔離期間的有趣經歷,互相加油。”

在峰會上,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拋出一個問題:如果杜甫有手機,他的詩作還會被創作嗎?在李敬澤看來,技術促成連接的努力仍將一往無前,但與此同時,必須意識到這種連接的“流動邊界”在哪裡,這也恰恰是科技需要和人文、人性對話的地方。

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副會長王石則透露,文促會用26年承擔一本“新書”的寫作。這本書,就是新白話文版《二十四史》。之所以說是新書,不僅因為注釋是原本的兩倍,更因為“它表達了當代人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和看法”。王石相信它將為學界和大眾提供一種認識歷史的工具。歷史會幫助每一代人認識自己,這也是需要不斷向前看的過程。這,正是當下與歷史的再度連接。

著名歷史學家、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葛劍雄表示,近年來強調的中國文化、中國特色,對外傳播時同樣需要轉化為產品和服務。包括游戲在內,恰恰能更有效地形成中國文化軟實力,更有利於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他提出,“人類表達的最終目的,不只是傳遞信息與知識,進行表達應是人類自我存在的方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與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著名作家阿來、騰訊量子實驗室負責人張勝譽共同展望了人文科技的未來。“科學在改變這個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改變、顛覆自己。科學,毫無疑問需要人文的駕馭﹔而科學與文化,終將戰勝愚昧與區隔”,韓啟德表示。

(責編:鮑聰穎、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