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0)》發布

北京: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創“十三五”以來最大增速

2020年11月24日20:39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11月24日電(池夢蕊)11月24日,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與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聯合發布了《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0)》(以下簡稱《白皮書》)。發布會上,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副主任趙恩國介紹了《白皮書》的編撰背景和主要內容,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教授進行了專家解讀,並就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相關熱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自2013年起,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管理中心編撰發布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為社會各界提供一個了解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窗口。本次發布的《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白皮書(2020)》,圍繞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以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通過對2019年度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現狀、重要數據、重大事件、政策措施等全面梳理盤點,客觀反映2019年北京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情況,同時,結合新形勢下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未來發展的新思路。文中數據資料主要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市統計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局、市文物局、人民銀行營管部等有關機構,以及相關行業協會和主流媒體的公開報道。

2019年,北京文化產業綜合實力持續增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市場主體快速成長,產業集聚水平日益提升,文化新業態不斷涌現,區域協作和國際交流日趨頻繁,發展環境持續改善,產業發展總體上呈現出穩中有進、進中有新、新中有強的良好發展態勢。文化產業作為首都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增強人民獲得感的幸福產業,已成為助推北京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在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2019年北京文化產業發展成效主要體現在七個方面:

綜合實力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2019年,北京文化產業在總體規模、企業綜合實力、居民文化消費、國際文化貿易等多項指標上繼續領先全國,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領作用。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共有5252個﹔資產總計20198億元,同比增長5.6%﹔收入合計13544.3億元,同比增長14.4%﹔從業人員平均人數61.8萬人,同比增長0.3%。勞均產出大幅提高,達到219.3萬元/人,同比增長14%,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提高。從全國佔比情況看,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法人單位4831個,佔全國比重7.9%﹔資產總計19020.3億元,佔全國的13.9%﹔營業收入12997.3億元,佔全國的13.1%。2013—2018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3%,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8.1%提高到9.3%,佔比穩居全國首位。

文化企業發展強勁,北京地區入圍“全國文化企業三十強”的企業有8家,文娛獨角獸企業13家,數量均居全國首位。

文化消費規模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全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娛樂支出4311元,同比增長7.8%,創造了“十三五”以來最大增速,支出額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72%。

全市文化貿易進出口額72.8億美元,同比增長20.9%,其中文化產品進出口34.6億美元,同比增長54.5%。2019-2020年度,北京地區共有75家企業入選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入圍企業數量居全國第一。

文化金融市場繼續保持活躍,全年北京地區共有9家文化企業成功上市,佔全國四分之一。全市文化產業共發生融資事件472起,佔全國的23%,資金流入規模達725.51億元,佔全國的25.4%。全年共發生文化產業並購事件34起,涉及資金規模155.99億元,並購規模位居全國榜首。

產業發展提質增效,核心動能加速轉換。2019年,北京文化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全市規模以上文化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10328.4億元,同比增長34.1%,佔全市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79.5%,比上年提升0.6個百分點。文化核心領域支撐作用顯著,全市規模以上文化核心領域收入合計11972.6億元,同比增長15.8%,佔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收入合計的88.4%,比上年提升1.6個百分點。其中,創意設計服務、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文化傳播渠道四個文化核心領域收入合計佔全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收入合計的87.3%,成為推動全市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四大主導產業,彰顯了北京文化產業新舊動能轉換中的生機活力。同時,文化新業態不斷涌現,網絡直播、短視頻、在線音樂等文化科技融合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融媒體新技術新平台集中亮相,網絡游戲產業高速健康發展。文化與旅游、體育、教育等相關產業融合走向深廣,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增長點。這些都體現出北京文化產業內涵化、品質化、高端化發展的新特征。

空間格局不斷優化,集聚與輻射雙向並進。深入落實城市總體規劃,注重文化保護傳承主脈,將產業發展融入城市更新,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持續優化文化產業空間格局。以中軸線申遺為引領,高質量編制完成“一軸三帶”各項相關規劃。發布《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推進傳統商業街區改造升級。積極轉化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新增鐵道兵紀念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北京李大釗故居等11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市級文化產業園區等,發揮集聚作用,引領產業發展。印發《保護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項目管理辦法(試行)》,解決老舊廠房轉型利用“審批難”問題,在全市篩選出31個試點項目,開展政策先行先試。發揮重大項目引擎作用,台湖演藝小鎮、張家灣設計小鎮等項目建設有序推進,環球影城主題公園建設進入收尾階段。同時,提升城市副中心協同輻射能力,推動京津冀地區文化一體化發展,三地聯合推出各類文化活動,區域聯動全面深化。

市場主體發展活躍,國企改革縱深推進。積極培育壯大各類文化市場主體,充分發揮國有文化企業引領帶動作用,科技型、平台型文化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市場主體多元化發展格局逐步形成。全市規模以上國有文化企業482家,收入合計1228.3億元,同比增長7.9%。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印發《關於進一步建立健全市屬國有文化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實施意見》等制度文件。推進產權佔有登記、“一企一策”改革,深入開展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戶數工作,國有文化資產監管效能穩步提升。市文資中心所出資文化企事業單位資產總額826.48億元,同比增長7.32%﹔所有者權益總額420.47億元,同比增長1.28%﹔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100.76%。非公文化企業活力進一步激發,全市規模以上非公經濟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共有3744家,收入合計9705.6億元,佔規模以上文化產業收入合計的71.7%。

文化供給品質優化,文化消費轉型升級。精品內容生產持續發力,電影《流浪地球》《周恩來回延安》、電視劇《最美青春》《大江大河》、圖書《北上》《雲中記》等10部作品入選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數量再次位列各省區市之首。文化惠民不斷升級,第七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共舉辦活動7816場次,促成消費118.46億元,累計提供優惠2.14億元﹔惠民文化消費電子券持續發揮激勵撬動作用,獲得北京地區消費者及文化企業熱情響應。出台實體書店扶持資金項目管理實施細則等政策文件,制定各區實體書店房租補貼標准,扶持實體書店轉型升級。同時,積極培育夜間消費、文旅消費、在線消費等新興消費形態,為產業拓展更大的市場空間。

文化貿易與交流持續發力,文化“走出去”進一步深化。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進一步深化實踐文化“走出去”戰略,不斷擴大文化影響力與吸引力。北京地區36個項目入選2019—2020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名錄。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北京國際電影節等國際性活動成功舉辦,文化交流平台的輻射力日益擴大。

政策體系不斷健全,發展環境持續優化。編制《北京市文化產業發展引領區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印發實施《北京市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圍繞傳統文化、文博非遺、文化園區、文旅融合、文化消費、文化金融、文化貿易等多個領域,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舉措,“1+N+X”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北京市中資銀行文化產業貸款保持較快增長,文化投融資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2019年“投貸獎”支持文化企業655家,支持金額41651.38萬元﹔平台入駐企業近1.5萬家,成功對接融資356.99億元。東城區創建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正式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兩個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之一。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文化領域創新創業。

結合當前國內外發展形勢,面對疫情防控常態化、經濟雙循環新格局,未來一段時期,北京文化產業發展將按照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的總體框架,堅持全球視野、首善標准和首都優勢,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堅持守正創新,做好頂層設計,強化融合互促,培育新興業態,著力構建“高精尖”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市場競爭力強、創新驅動力足、文化輻射力廣的文化產業發展引領區。

(責編:池夢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