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土轉化成花肥 激起居民“分類”興趣

2020年10月19日07:48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營養土轉化成花肥 激起居民“分類”興趣

  在海澱街道小南庄社區西北門門口外,有一個專門處理廚余垃圾的營養土轉化站,它能“吃下”剩飯剩菜、樹葉等各種易腐的廚余垃圾,經過24小時的“消解”后,就能“吐出”有機肥,可用於花草、蔬果的種植。廚余垃圾就地轉化為營養土,減少運輸、儲存的更多環節,實現垃圾資源化。

  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實地探訪了這個正在運行中的“神器”。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營養土轉化站內安裝的是一套生化處理設備,它由垃圾桶提升裝置、垃圾分選平台、粉碎、壓榨裝置、高溫降解設備及除臭檢測系統等五大部分組成。在營養土轉化站旁邊是一座智能垃圾分類站,居民每天先將廚余垃圾投放到這裡,智能系統可以記錄居民投放廚余垃圾的重量,並發放對應的積分至居民的賬戶。

  “每天早晚,我們都會協助工作人員將瀝干的廚余垃圾從智能垃圾分類站轉運過來,把垃圾桶固定在機器上后,按下啟動鍵,機器便可自動將垃圾桶裡的廚余垃圾送到自己‘嘴裡’消化掉”。轉化站旁的志願者梅剛告訴北青報記者,由於轉化機內安裝了生化處理裝備,其中的微生物會將廚余垃圾進行降解,並把廚余垃圾變成顆粒狀的高效有機肥,有機肥的營養元素齊全,不僅可以改良土壤,而且無毒無害,更沒有難聞的氣味,是難得的“花糧”。

  梅剛說,廚余垃圾的“旅途”並未就此結束,為了鼓勵更多社區居民主動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他們想了一招:用積分換“花糧”——居民可以用投放廚余垃圾時獲得的積分來置換成相應量的有機肥,用於花草、蔬果的種植,真正實現廚余垃圾在社區內的循環再利用。目前,小南庄社區的轉化站每天能處理500余斤廚余垃圾,產出營養土100余斤。

  時下,這個轉化站已然變成一部“會動的教科書”,據小南庄社區居委會書記柳春英介紹,很多社區居民、尤其是小朋友們對營養土轉化站的工作原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志願者們便把智能垃圾分類站和營養土轉化站作為現場教學點和宣傳點,定期舉辦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活動,邀請居民實地參觀、學習垃圾減量分類知識,掌握垃圾分類的方法,並現場展示了垃圾處理過程,了解垃圾處理后的產物用途。

  柳春英說,自從得知社區用生物技術處理廚余垃圾后,社區居民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也提高了,主動把分好的廚余垃圾投放到智能垃圾分類站,還特別關注廚余垃圾的生化處理進度,向志願者咨詢什麼時間可以兌換有機肥,經常出現一“肥”難求的局面。

  “這個營養土轉化站也已經成為我們街道垃圾分類的一張閃亮名片了”。海澱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副科長李欣告訴北青報記者,自今年5月啟動運行以來,小南庄社區的營養土轉化站也吸引了其他街道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參觀學習。未來,小南庄社區的志願者們將繼續向居民宣傳做好源頭分類,增強愛護環境的意識,提高廚余垃圾利用率,讓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

  文/本報記者 劉婧

(責編:池夢蕊、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