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設計加快完善 重大項目穩步推進 人才社區分區引導

北京首次編制專項規劃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

2020年09月28日06:56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本市首次編制專項規劃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

  本報記者 楊旗

  昨天,本市召開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新聞發布會,市政府外辦、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市人才工作局等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了《北京推進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編制、重大項目推進、首都國際人才社區建設等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相關情況。

  首次編制未來15年《專項規劃》確定“一核、兩軸、多板塊”空間格局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本市加快完善頂層設計,首次編制《專項規劃》,統籌各方面國際交往功能需要,完善國際交往中心功能體系,拓展新興承載空間,確定了“一核、兩軸、多板塊”的空間布局,擘畫了未來15年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的藍圖。

  “一核”是首都功能核心區,是開展國家政務和國事外交活動的首要承載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兩軸”為中軸線及其延長線、長安街及其延長線,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國際交往功能的集中承載區。“多板塊”包括東西南北四個地區,是拓展豐富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的承載空間。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副主任楊浚介紹,本市首次編制《專項規劃》,外交工作專業性強、領域綜合度高、沒有先例可循。我們總結全球國際交往中心城市建設特征和規律,分析北京優勢條件和差距短板,在重大外交外事活動服務保障能力、國際要素集聚度、國際交流活躍度等5個方面,持續提升國際交往能力建設。同時,針對各領域涉及國際交往功能的核心信息進行篩選提取,首次搭建北京國際交往功能要素空間索引,持續跟蹤、完善優化北京國際交往功能格局。

  按照《專項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到2035年,北京將建設成為承擔我國重大外交外事活動的首要舞台、引領全球科技創新和交流合作的中心樞紐、展現中國文化自信與多元包容魅力的重要窗口、彰顯我國參與全球治理能力的國際交往之都。

  抓住重大項目這個“牛鼻子”力保重點設施建設

  “實現國際交往中心功能,首先要抓住重大項目這個‘牛鼻子’。”市政府外辦副主任於海永介紹,為此,北京市將雁棲湖國際會都、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和第四使館區等項目作為現階段工作重點,嚴格按照時間節點,力保重點設施建設。

  按照服務國家頂層國際交往、可舉辦全流程主場外交活動核心承載區的功能定位,北京正扎實推進雁棲湖國際會都擴容提升。目前《雁棲湖國際會都控規方案》編制完成,雁柏山庄主體結構施工驗收,棲湖組團項目加速推進,環湖設施提級改造取得成效。

  於海永介紹,立足打造新的國際交往“會客廳”,國家會議中心二期主體結構目前已經封頂,預計明年投入使用。《第四使館區控規及城市設計》啟動實施,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及周邊環境整治有序推進,推進打造“第二個三裡屯”。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新國展二三期、環球主題公園及度假區、冬奧會場館等進展順利。

  分區引導

  國際人才社區建設不搞“一刀切”

  近年來,本市先后啟動建設朝陽望京、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學城等8個國際人才社區,並於今年印發實施了《首都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導則(試行版)》(以下簡稱《導則》),涵蓋9個建設場景和評價指標體系,作為推進建設的標准和依據。

  如何在《導則》中體現人才社區共性要求和各社區資源稟賦差異?本市根據8個國際人才社區不同發展特征,在《導則》基礎上,分別提出了針對性方案。

  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長劉敏華介紹,《導則》分為四個部分,中間兩部分分別闡釋了共性標准和個性差異。共性標准部分提出了“1+3+9”的頂層設計,“1”是以國際人才需求為核心,“3”是國際化、生態化、數字化為主要導向和建設理念,提出了宜居社區、鄰裡交往、教育文化、創新事業、醫療健康、交通網絡等國際人才所關心的九大建設場景。

  根據九大建設場景,《導則》還提出9大項33中項115個小項指標體系。“這些指標不搞‘一刀切’,一部分是約束性指標,達到了才稱得上有‘國際范’。”劉敏華說,有一部分是預期性指標,我們希望作為方向引導,根據各區不同資源稟賦和發展特征提出了分區引導建議和針對性解決方案。

  “比如朝陽望京、中關村科學城等建成區著重提升改造,順義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在建區著重吸納融合國際元素,新首鋼、懷柔科學城等新建區著重做好規劃引領。”劉敏華說,我們希望把共性要求和各區自身資源稟賦充分結合,發揮各自特長優勢,建設既有統一標准、又有個性差異的國際人才社區,吸引全球優秀人才來京創新創業。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