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金魚特展再現“木海觀魚”盛景

2020年09月17日08:19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宮廷金魚特展再現“木海觀魚”盛景

  

本報訊(記者 孫雲柯 王天淇)昨日上午,2020年宮廷金魚特展在勞動人民文化宮開幕,全國12個省市帶來的70個品種、1200多尾金魚集中亮相,還有水泡眼金魚、龍睛蝶尾、武漢貓獅等珍稀品種,展示種類之多、之稀有為歷史少有。作為北京市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的一項活動,展覽將一直持續到9月25日。

  本屆金魚展在布景上十分講究,傳統木海搭配睡蓮等水生植物,旁邊還有細竹等盆景高低組合,在太廟紅牆映襯下頗有盆盎生趣、金鱗悠然的美好觀感。歷史文化展區則採用情景再現模式,活靈活現地展示了金魚的歷史發展脈絡與華夏文化底蘊,另外還有藝術文化展覽,集中匯集了當代畫家對金魚的藝術詮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特設了武漢金魚展專區,10個木海展出了武漢特有的貓獅品種,以及極具武漢本地特色的珍珠品種。武漢貓獅是武漢金魚代表品種之一,頭部豐滿,肉瘤發達,眼睛、吻都被頭瘤覆蓋,形似貓臉,憨態可掬,深受廣大金魚愛好者喜愛。武漢珍珠又稱鼠頭珍珠,鱗片上堆積有大量鈣質,中央呈堅硬的半球形凸起,像一粒粒晶瑩飽滿的珍珠,以此得名。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是全國最早陳列金魚的公園之一。1935年,由“金魚徐”送選的宮廷金魚,參加在太廟舉辦的北平市物產展覽會榮獲特等獎。新中國成立后,“魚把式”孫寶林師傅將文化宮金魚發展至家喻戶曉,尤其是“木海觀魚”堪稱當時一大盛景。2015年,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與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合作恢復了位於太廟玉帶河東北隅的金魚展示區,名曰“魚之寓”。

  北京是中國金魚的發祥地之一,歷來就有養殖和賞鑒的傳統。金魚作為國粹,積累、沉澱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自明朝以后,宮廷金魚被紫禁城勤勞、智慧的“魚把式”們培育發展起來,至清朝達到鼎盛,曾有300多個宮廷金魚品種爭奇斗艷,異彩紛呈、種類繁多。故宮、勞動人民文化宮、中山公園、天壇公園、紫竹院公園、北海公園、北京動物園都曾經養殖或公開展示過金魚。

  在北京市民生活中,在歷史文獻記載中,在民俗、宗教、傳統藝術、歷史發展中,處處可以看到金魚游弋的身影。目前,北京市觀賞魚養殖品種構成上,金魚、草金魚約佔50%,錦鯉約佔40%,其他如熱帶魚、水生觀賞動物約佔10%。金魚主要包括龍睛、珍珠、王字虎頭、鵝頭紅、望天、鶴頂紅、水泡等30多個品種,錦鯉主要包括紅白、墨底三色、白底三色、黃金、丹頂、淺黃、秋翠等20多個品種。本報記者 安旭東攝

(責編:尹星雲、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