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今年最重磅展覽昨開幕

450余件珍寶,回望紫禁城600年

2020年09月11日07:56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故宮今年最重磅展覽昨開幕

200多年來首度與公眾見面的符望閣漆紗。

本報記者 劉冕

登午門,回眸600年。與康熙時的脊獸對望﹔聽金甌永固杯“講”對家國的美好祈願﹔鑒賞200多年來首次展出的深宮漆紗……昨天,故宮博物院今年最重磅的展覽——《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開幕。午門區域的西雁翅樓、正樓及東雁翅樓三個展廳中,450余件珍寶,256米展線濃縮600年。展覽將持續至11月15日,觀眾持故宮博物院門票可免費參觀。

紫禁城就是最大“展廳”

“午門區域只是序言,整座紫禁城就是巨大的‘展廳’。”策展團隊工作人員張杰說,觀眾可在9處地標建筑完成打卡,邊走邊看,領略紫禁城獨特魅力。

西雁翅樓展廳主題為“宮城一體”,飽經歲月的磚瓦在展櫃中,按“1406年·永樂營北京”“1420年·紫禁城建成”“1535年·欽安殿奉道”3個歷史節點,講述明代宮城建設理念及建筑工程技巧。

紫禁城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代《徐顯卿宦跡圖冊》中有紫禁城當年的模樣。策展團隊工作人員趙鵬介紹,這本圖冊其中兩頁記錄了明代中晚期午門及太和殿廣場的真實情景。資料顯示,這本圖冊后有1925年陶镕的題記一則,說明圖冊曾為日本駐津總領事吉田茂在中國收購,為“免流出海外”,遂托“寶晉齋主人”以重價購回。展廳裡的文物無聲,但“予所收蓄,永存吾土”的情意動人。

策展團隊還專門從南京請來了一批“嘉賓”,包括萌態十足的明中都宮城遺址出土的琉璃蹲獸,造型婀娜的南京博物院藏黃綠琉璃仙人等。趙鵬說:“這些算是紫禁城的‘前輩’,希望觀眾可以通過它們了解這座城的‘出處’。”

深宮漆紗200年首次展出

午門展廳,色彩濃烈起來,“1655年·改建坤寧宮”“1695年·重建太和殿”“1723年·入主養心殿”“1738年·改乾西五所”“1776年·建成寧壽宮”“1859年·連通長春宮”“1902年·重建武英殿”“1909年·探秘靈沼軒”8個歷史節點邀請清代十位皇帝當“代言”,講述紫禁城變遷。

展廳裡,不僅有太和殿上的脊獸、乾隆皇帝參與設計的金甌永固杯、五種文字書寫的《御制五體清文鑒》等重磅展品,還有曾經過火的武英殿木腰牌、清宮裡的消防設施等難得一見的文物。張杰建議觀眾參觀前做一些功課,觀展會更有趣。“比如長春宮轉角游廊的彩繪小樣,或者是一件衣服上,都能找到同樣的紫藤紋飾,這都是為了迎合慈禧的審美。”

展櫃中有一片漆紗,誕生於1773年,由南方匠人們同心協力織造好,千裡迢迢送入故宮,成為符望閣裡的“紗窗”。“200多年來,這片紗首度與公眾見面。”趙鵬說,因其脆弱的表面狀況,以后恐怕不再有機會公開展出了。

漆紗的出處——符望閣位於寧壽宮花園的第四進院落,這個花園是乾隆為自己“退休”后打造的專屬宮殿群,裡面一磚一瓦都代表了當時工藝巔峰水平。透過展櫃細看,這片漆紗厚度和一張普通A4紙類似,但它是由紗芯層、紙樣層、貼金層、打底層、暈染層和勾線層六層組成。“制作每一層的匠人不僅要手藝精巧,而且彼此要配合得天衣無縫。”趙鵬說,“以現在的科學技術手段,仍然不能原樣復制。但我們還在努力,希望早日通過科學研究恢復這項失傳的技藝。”

不僅僅是尋找漆紗技藝,修復養心殿發現的明瓦、坤寧宮的“喜”字門補金……這份堅持,也許正是故宮六百年依舊如故的原因之一。

圖文串連講述故宮“新”事

“倘若您在散氏盤上打破一角,或者在三希帖上扯下一條……拐腳的老太婆可以拿起桃樹杖打你,污泥滿面的小孩可以咯出口沫唾你。然而你還是這一切東西的主有者,不過你沒有損毀無論那一樣東西的主權。”東雁翅樓展廳,一張1925年10月12日的老報紙,講述著紫禁城開放之初的情況。當時,紫禁城作為一座博物院,已正式開放兩天,民眾成為這座城和城裡古物的新主人。

由此,一張張照片、文字在觀眾眼前“筑”起一座“新城”。照片裡,儲秀宮南窗炕幾上殘余的半枚蘋果,是溥儀匆匆離宮前吃剩的﹔今年5月在揭裱萃賞樓時發現的“古物陳列所半價聯合游覽券”,背面還有當年清點文物的筆記……“我們引入當事人的視角,從他們的日記、回憶錄和文章中尋找材料,講述更鮮活的歷史。”趙鵬說。東雁翅樓展廳的空間色彩過渡到綠色,意在表示博物院成立后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按“1914年·初開紫禁城”“1925年·肇建博物院”“1933年·戰時護古物”“1949年·重整修繕隊”“1961年·首薦頒國保”“1987年·瑰寶列世遺”“2002年·大修百年計”7個歷史節點鋪陳開,展現了昔日皇宮成為博物院后發生的故宮文物南遷、中軸線建筑測繪等事件。一度在網絡刷屏的梁思成故宮測繪圖也在展出之列。

走出東雁翅樓,展覽仍在繼續,一座完整的紫禁城呈現在眼前,留待游客繼續探索。本報記者 安旭東攝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