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化防控下如何做到早發現早預警?中疾控專家釋疑

2020年07月17日17:10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7月17日電(記者 鮑聰穎) 常態化防控下,如何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有哪些途徑和方法?在今天下午召開的北京市第154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組專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急中心副主任施國慶進行了回應。

施國慶表示,第一,要在醫療機構開展病例的監測,要求所有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都要設立規范的發熱門診,對發熱患者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及相關的檢查。

他提示,部分病人不是以發熱為首發症狀,可能會因為其他的臨床表現或者慢性疾病發作等情況到其他科室就診,容易被忽視,甚至引發院內感染。因此,除了發熱門診之外,醫療機構的呼吸內科、急診等所有診室都應當增強意識,警惕可疑病人,並嚴格落實首診醫生負責制和院內感染院感防控措施。

同時,有些病人的首診醫療機構,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機構,或私人診所,或者是去藥店購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私人診所、藥店也應當與發熱門診建立起發熱等可疑病人的報告聯絡機制,及時登記和轉接可疑病人。

此外,有的新冠肺炎病例早期症狀是非常輕微的,會有不就診、延遲就診、多處就診等情況,社區要進行廣泛宣傳,人人都要做疫情防控的第一責任人,出現發熱等可疑症狀時要及時報告,及時就診,嚴格做好防范他人接觸感染的措施。

第二,針對容易發生聚集性疫情的場所,比如在養老院、敬老院、福利院等脆弱人群聚集場所,以及農貿市場、工地、學校、監獄等人員密集交往的重點場所,要開展健康監測,實施可疑病人早發現早報告機制。

第三,對已經或者可能暴露於新冠病毒的風險人群,進行為期14天的隔離醫學觀察,同時要進行核酸檢測和相關檢查。這些風險人群包括病例及感染者的密切接觸,境外入境人員以及來自疫情風險地區的人員,可能接觸過污染環境或污染物品的人員。

另外,在發生聚集性疫情或已經發生傳播的情況下,劃定適當的風險區域,對一定范圍內的單位、機構和社區人員進行核酸篩查,這也是早發現病例的方法。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可針對性地對一些可疑的污水、污染物品、污染食品進行核酸檢測,這樣能夠早發現一些危險的信號,早預警,採取一些干預措施。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