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風險地區人員進返京無需核酸証明

2020年07月12日08:4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低風險地區人員進返京無需核酸証明

  昨天下午,北京市第148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召開。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會上獲悉,截至7月10日24時,北京本地確診病例已連續5天“零新增”。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和建在會上介紹,為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精准做好進返京人員健康管理服務,除全國中高風險地區進返京人員,需持有到京前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証明外,全國其他所有地區進返京人員,持健康碼綠碼,測溫正常,且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可自由有序流動,不需在進返京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証明。

  低風險地區進返京人員無需核酸証明

  徐和建在會上介紹,7月10日0時至24時,北京無新增報告本地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例,治愈出院病例12例。6月11日0時至7月10日24時,累計報告本地確診病例335例,在院251例,治愈出院84例。尚在觀察的無症狀感染者22例。目前,北京有高風險地區1個,中風險地區12個。

  “今天是7月11日,距離6月11日新發地批發市場聚集性疫情發生一個月,經過一個月的防控,新發地批發市場聚集性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首都疫情防控任務依然繁重,必須保持清醒頭腦,慎終如始,查漏補缺,繼續抓實抓細疫情防控各項工作,徹底打贏疫情防控這場硬仗。”徐和建說。

  徐和建表示,為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精准做好進返京人員健康管理服務,除全國中高風險地區進返京人員,需持有到京前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証明外,全國其他所有地區進返京人員,持健康碼綠碼,測溫正常,且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可自由有序流動,不需在進返京時提供核酸檢測陰性証明。

  一病例不戴口罩串門引發13人確診

  在昨天的發布會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介紹了一起因確診病例污染居住場所公共環境和相互串門接觸而引發的聚集性疫情案例。

  據龐星火介紹,該首發病例為個體經營人員,居住於海澱區永定路某小區樓,每日到新發地市場進貨。6月10日晚出現畏寒等症狀,確診前有同樓層鄰居串門,且均未佩戴口罩。6月13日患者由120救護車轉運至海澱醫院就診,6月14日確診。首發病例確診后,該樓中又有5名居民相繼確診,另有2名曾到該樓如廁的外來人員先后確診。上述8名確診病例中又有3人將病毒傳播給5名家庭成員。至此,該起聚集性疫情共有13人確診。

  經疾控人員調查發現,該樓共5層,每層20多戶。其中首發病例住在3層,有3例住在2層,2例住在5層,2名外來人員曾到3層如廁。調查發現各戶在樓道搭簡易爐灶,各層的水房、廁所均為公共使用,且各層住戶之間存在共用廁所的情況,住戶之間存在相互串門且不佩戴口罩的現象。市疾控中心採集檢測該樓環境樣本,發現公共廁所環境樣本核酸呈陽性。綜合上述因素判定此次疫情為與新發地市場有關的綜合性聚集性疫情。

  龐星火說,這起聚集性疫情的發生發展過程,再次提醒大家,被污染的公共環境有可能成為疾病傳播的媒介,疫情期間或有傳染病傳播風險時,要注意公共環境清潔消毒,並加大頻次。大家不要扎堆聊天,減少串門,確需串門要戴好口罩,並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安全社交距離,回家后要先洗手﹔一旦身體不適,要主動規范就醫,並採取有效防護和隔離措施,避免將疾病傳給他人。

  本輪疫情首個確診病例就診過程披露

  在昨天的發布會上,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黨委書記張國君還介紹了北京本輪疫情首個報告確診病例的就診情況。

  據張國君透露,6月10日下午,家住北京市西城區的唐先生因間斷性發熱到宣武醫院發熱門診就診。該患者自稱近2周無出京史,無外來人員接觸史,無與發熱、呼吸道症狀患者接觸史,無在沒有防護的情況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史。按照診療規范及流程,醫護人員對唐先生進行了咽拭子採集並進行核酸檢測。同時,對其查體,進行血常規和肺部CT檢查。當晚,唐先生的樣本在宣武醫院經過雙試劑檢測,均為陽性,CT顯示雙肺多發磨玻璃影。

  張國君表示,檢測結果出來后,醫院領導高度重視,要求檢測團隊第一時間回溯整個檢驗過程,排除污染的可能后,給出了核酸檢測陽性的診斷結果,經過復核,該病例在6月11日確診。

  另據張國君介紹,自該患者進入發熱診室后,都在醫院的服務管理中,整個過程嚴格規范,為准確判斷首個新發地聚集性疫情的確診病例提供了科學依據,為控制疫情贏得了時間。

  文/本報記者 李澤偉 劉婧

  重點

  新發地市場環境已達到無害化狀態

  新發地市場的消殺效果如何?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對此,中國疾控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張流波在昨日的發布會上介紹,新發地終末消毒已完成,整個過程科學、有序、嚴謹、全面。新發地市場的環境在經過終末消毒后,已經達到無害化的狀態,目前沒有看到新發地市場及其周邊地區因為消毒給環境帶來影響。

  張流波介紹,新發地市場的消毒工作科學、有序、嚴謹、全面。消毒方案制定后,中國疾控中心等單位的相關專家共同對方案進行嚴格論証和審定,提出一些修改意見,最后形成的方案比較周全,根據不同對象分別採用相應的無害化處理的方法,包括焚燒、過濾、噴洒、擦拭等,這些方法考慮到了不同消毒對象的特點。終末消毒經過了20多天,現場勘探、垃圾清理、環境清洗、環境衛生評價等,這些環節依次有序進行,環環相扣。

  此外,新發地市場的消殺工作有著嚴格的過程控制和結果控制。過程控制包括消毒劑質量的檢測、消毒器械質量的控制、消毒人員統一的培訓,在做具體終末消毒時,把引導員即新發地市場現場的工作人員、消毒專業人員以及專門的衛生監督員,三類人員統一編組,全程錄像,保証整個操作過程不留死角。在消毒前后,實行了嚴格的消毒效果評價,消毒前和消毒后分別採樣,確保消毒效果。

  另外,消殺工作十分全面。消毒對象涵蓋了批發市場內可能污染的所有環境和物品,這些物品,包括可能污染的蔬菜、牛羊肉、水產等,污水、室內空氣、室內的牆壁、地面、櫃台、水產水池等內外表面,特別是冰箱、冰櫃的內外表面,還有車輛以及各種室內暴露的其他物品,對這些物品全面消毒,不留死角。

  在消毒效果評價方面,根據不同的消毒對象選擇了383個點位,涵蓋了所有的消毒類別,這383個點位消毒效果評價全部合格。“對於消毒前有陽性的點位,全部進行了採樣。應該說,新發地市場的環境在經過終末消毒后,已經完全達到了無害化的狀態。”張流波表示,新發地原有的污染已經被封閉和消除,“目前因為溯源等原因還要做一些分析,牛羊肉大廳還要繼續關閉一段時間,其他區域就技術方面來說已經可以恢復常態”。

  對於消毒會不會污染環境的問題,張流波表示,在制定消毒方案時就已經充分考慮了環境安全問題,在確保消毒效果的同時盡量減少消毒劑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另外,使用的消毒劑都是環保的、容易降解的。“終末消毒已經結束,目前沒有看到新發地市場及其周邊地區因為消毒給環境帶來影響,這些消毒劑都是容易降解的,所以長遠的影響也是不應該有的”。

  那麼,在常態化防控下,如何監控和及時發現市場、飯店、商場等人員密集場所可能存在的病毒污染?對此,張流波介紹,發現各種場所環境中有沒有病毒主要靠檢測。張流波表示,通過對環境樣本的核酸檢測,可以較快速、便捷地判定這些樣品所處的環境是否受到過病毒污染,可以用於高風險環境的監測、疫源地調查。但這種方法不能判定病毒死活,因為病毒已死亡的樣本包括有效消毒后的樣本仍然可以呈陽性。“病毒分離培養是最直接的方法,但分離培養方法檢出率低,檢測周期長,主要用於溯源或較系統的現場研究,必要時可以將兩種方法結合運用”。

  在張流波看來,常態化防控下,及時判定市場、飯店、商場等人員密集場所是否存在病毒污染的風險,更多還是需要結合流行病學資料進行分析。病人和感染者(包括無症狀感染者和潛伏期感染者)到過的場所存在被病毒污染風險﹔流行期,人員密集的場所增加了被污染的機會,風險較高,如再密閉不通風,則風險更高﹔這些場所高頻接觸的物品表面如門把手、推車把手、手接觸式開關、水龍頭等存在更大的被污染風險。

  文/本報記者 李澤偉 劉婧

(責編:池夢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