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開館 眾星雲集在線導覽“雲上博物館”

2020年05月18日19:40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5月18日電(池夢蕊)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的當天,跟大家暫別了兩個多月的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迎來了疫情之后的第一個開館日。從這天起,觀眾可以通過預約的方式,進入戲劇博物館參觀。為了配合“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在開館當天,一場別具特色的活動也拉開帷幕,北京人藝演員濮存昕、馮遠征、於震、雷佳、楊佳音、伍宇辰檸和導演唐燁、博物館副研究員陳利帶著觀眾一起,通過線上直播開啟一次雲上博物館之旅。通過他們的講解,讓更多沒有來到現場的觀眾可以一起去看看北京人藝的歷史,聽聽戲劇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來一場和戲劇的久別重逢。

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對於觀眾來說,是除了劇場舞台外的另一個窗口。博物館中大量的珍貴資料,不僅代表著北京人藝背后的歷史積澱與傳承,還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國話劇的發展歷程。因此平日裡看戲之前,先參觀一下戲劇博物館,是觀眾們來到北京人藝的必選動作。在開館當天,這裡有著與平日裡參觀不同的福利,那就是由幾位演員、導演組成的導覽團,為觀眾進行一個全方位的深入解讀。

進入到戲劇博物館,首先來到的是序廳,觀眾熟悉的演員濮存昕帶大家走進北京人藝的歷史,這裡不僅有人藝建院“四巨頭”曹禺、焦菊隱、歐陽山尊、趙起揚的四十二小時談話,還有郭沫若、老舍、曹禺的雕像,讓觀眾了解人藝被稱作“郭老曹”劇院的緣由。在《茶館》開場“古今中外”第一幕的照片前,濮存昕給觀眾帶來大家與《茶館》的共同記憶。

走過序廳進入人物廳,首先是原貌復原的“曹禺書房”,實景展示曹禺寫作的環境和他經典劇目的誕生過程。其中還單獨展出了人藝第一個場記本——《雷雨》場記本,焦菊隱的民族化探索、歐陽山尊的導演計劃、趙起揚關於藝術生產的貢獻,都在人物廳為觀眾逐一展示。

從人藝的大師牆走到演員牆,演員隊隊長馮遠征開始為觀眾進行導覽,講述一代一代人藝人的傳承。進入到劇目廳,是觀眾熟悉的劇目《龍須溝》《雷雨》《虎符》《帶槍的人》這些劇目的實物等資料展示,也有演員日記、人物小傳等一系列當時的藝術創作一手資料,通過這些可以看出人藝在藝術創作方面的不懈努力與追求。在劇目廳,唐燁重點介紹了《蔡文姬》的創作過程,並為觀眾展示《賀聖朝》(《蔡文姬》)田漢修改稿這一珍貴手稿。

人藝的經典劇目數不勝數,《絕對信號》《天下第一樓》《狗兒爺涅槃》等,馮遠征介紹起來如數家珍。而《李白》的故事,則由該劇導演唐燁為大家解讀。觀眾熟悉和喜愛的演員於震則出現在《足球俱樂部》的劇目前,從創排新作到演出經典,他帶著觀眾一路走向北京人藝的舞美廳,大量具有北京人藝特色的紙質道具,再現了一代一代人藝舞美人的精巧技藝和無數智慧。

劇本是一劇之本,北京人藝歷來重視編劇的培養,因此編劇牆也是博物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這一編劇隊伍,更被稱為“小作協”。近年來,除了人藝的編劇,大量優秀作家都為人藝進行創作,其中孟冰改編的《白鹿原》(陳忠實原著)劉恆創作的《窩頭會館》都是其中的代表,同時演過這兩部劇目的演員雷佳為觀眾介紹了持續引發關注的劇目背后不少鮮為人知的幕后故事。從老一代到青年一代,人藝對於演員的培養孜孜不倦,青年演員楊佳音,不僅在劇院的培養下成長,如今也為劇院的演員培訓班擔任助理班主任,現有的學員培養模式,讓人看到人藝的未來。站在人藝理論教學廳裡,帶著觀眾一起回望過去,看到的是人藝的傳統如何傳承,和代代人的不懈努力。青年演員伍宇辰檸,是去年才進入人藝的新人,在她眼中的戲劇博物館則是自己熟悉劇院了解劇院的第一站。

心中有觀眾,演戲為了觀眾,博物館展廳的結束語中引述了老院長曹禺對於人藝與觀眾關系的論述,可見其對戲劇教育、戲劇普及的工作重視。與觀眾一起共同創造,培養和普及戲劇藝術,是人藝一直以來的初心,也是承擔的使命。除了整個博物館的導覽,在直播的最后,更有一系列重量級的展品,為觀眾逐一展示。其中有老藝術家鄭榕的《<龍須溝>演員日記》,沈從文先生為北京人藝五部歷史劇所提意見建議的信件手稿,曹禺先生1981年71歲生日時,劇院各部門同事用書畫做成的畫冊,以及老藝術家朱旭排練《嘩變》所用的排演本等。讓這些平時難得展出的珍貴物品,與觀眾來一場隔空對話。

而在整個直播的結尾,還有觀眾意想不到的彩蛋,在“講解員”馮遠征的帶領下,直播的鏡頭來到了北京人藝的三樓排練廳,以往熱鬧的排練廳裡,隻有一個人,一台機器,一束光,此時,全然不知身后來人的濮存昕,在剛結束博物館的直播后已經開始在這裡通過網絡的形式為北京人藝青年演員培訓班授課。觀眾在這裡又看到了另一場“直播中的直播”,這是人藝的傳承,也是人藝的未來。在這裡,更有大家的共同期待,期待在劇場裡,在舞台上的早日重見。

(責編:池夢蕊、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