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家樓街道金台社區書記郭志華:經此一疫 社區更像個大家園了

2020年04月02日17:55  來源:人民網-北京頻道
 

一場突發意外,一通緊急求助社區干部的電話,一次關於疫情下社區變化的對話。

被救治的武先生說:“她想得確實很周到做得也很入微。”

接診的醫生說:“我在急診干了十幾年,頭一次看到陪同患者過來的是社區干部。”

當事的社區干部說:“經此一疫,我們同居民的關系更近了。”

“無論多晚,務必發條信息報個平安”

3月17日下午,家住朝陽區呼家樓街道金台社區的武先生正在收拾廚房,本想把新買的水果刀清洗一下,但意外發生了。

“新刀刀鞘比較緊,拔刀的時候,一個寸勁,刀鋒劃到手上了。”武先生回憶到,“一下血就噴出來了。”趕緊用另一隻手摁住傷口后,血依然不停地往外涌。

武先生隨即指導9歲的兒子撥打120急救電話,得知因正值下班高峰,救護車過來還需要大約20分鐘。

“血一直流,我就想著先讓社區醫務室的大夫過來做止血處理,但是沒有電話”,於是,武先生想到了之前有過聯系的社區黨委書記郭志華,“想讓人家幫忙聯系醫務室。”

接到電話后,郭志華一邊聯系醫務室一邊帶著社區的急救箱往武先生家裡趕。“剛到小區門口,看到有輛救護車正准備進來,就趕緊跑過去問是不是去武先生家裡的。”

在郭志華的引領下,醫護人員順利抵達,並為武先生做了緊急處理,血止住了。

“家裡隻有他和他兒子,其他大人一時半會兒又趕不回來,孩子太小需要有人照顧,他要去醫院也要有人照顧。”止血后,郭志華想著大人和小孩都得有人照顧,有點犯了難。

“想到在醫院肯定有一些手續需要幫著辦一下”,再三跟武先生確認孩子一個人在家沒問題后,郭志華也跟著上了救護車。

10多分鐘后,武先生被送到醫院,因傷勢過重,醫生建議他馬上到專業處置手外傷的積水潭醫院進行治療。此時,送武先生過來的救護車已經走了,再叫又需要很長時間,而且醫生叮囑務必在1個小時內趕到。

時間緊迫,郭志華當即網約了出租車。40多分鐘后,抵達積水潭醫院,此時,武先生的手已經有些發黑了,為了不耽誤武先生診治,郭志華一路跑著去登記、挂號、繳費、化驗......

晚上8點多,武先生的家人聞訊趕到醫院。做了簡單的交接后,郭志華離開了醫院。

“我從手術室出來后,看到了郭書記發的短信,她說無論多晚,務必給她發條信息報個平安”,武先生說,“其實當時沒想著讓郭書記跟著去醫院,畢竟還在疫情期間,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潛在的風險。而且上救護車之前,郭書記還專門讓孩子給我拿了一件外套,甚至不忘提醒我換一個防護性能更好一點的口罩。”

武先生說:“她想得確實很周到做得也很入微。”

接診的醫生對此也印象深刻,“我在急診干了十幾年,頭一次看到陪同患者過來的是社區干部。”他告訴記者,一般他們都會詢問陪同人員跟患者是什麼關系,大多數都會說是家屬或者鄰居,一個社區干部能陪著居民來醫院看病,而且還是在這個特殊時期,確實難能可貴。

“居民提出的一些需求,我們都會盡力滿足”

“這種情況,我們肯定會到現場”,郭志華告訴記者,一次有戶居民家裡著火,收到消息后,她和同事們都很默契地跑去幫忙。

“居民的生命安全大於一切,我們到現場不一定能真正幫到什麼,但可以安撫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郭志華說,無論是平時,還是這次疫情期間,居民提出的一些需求,都會盡力滿足。

郭志華管理的社區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老式板樓且多數未安裝電梯,此次疫情發生后,社區採取了出入証管理辦法,一些原本居民可以自己去處理的生活問題,都堆在了社區干部身上。

幫居家隔離人員採買生活用品、取快遞、扔垃圾,幫老人們繳水電燃氣費、維修家裡的管道、對公共區域消殺等等,事無巨細。

“2800多戶居民,工作人員就那麼多,可想而知工作量到底有多大。”郭志華說,這些還好,碰到一些不配合的,工作難度會更大。

2月下旬,一戶從外地返京居家隔離的,天天都有快遞要收。“他就是那種拼命買東西的,有一天,光這一戶的快遞我們裝了整整一三輪車,三個社區工作人員樓上樓下幫著搬了好幾趟才給送完。”

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辦,“我們也盡量溝通,居家觀察期間社區會優先配送生活必須品,盡量減少購買一些不著急使用的物品,希望得到居民的理解,但其實該送還得送”,郭志華說,后來他們就跟居民商量集中時間統一配送,“這樣做能讓我們的社工有時間干其他工作,不至於全都捆到這一件事情上來。”

她說,大家身上的擔子都很重,在幫助居民解決問題的同時,居民們能多一點理解,他們也能稍微輕鬆一點。

“現在社區才更像一個大家園了”

“其實多數居民還是非常理解我們的。”郭志華說,“經此一疫,我們同居民的關系更近了。”

一次,有位老人讓他們幫忙繳納燃氣費、開藥,第二天,老人專門打電話過來致謝,並說:“你過來,我腿腳不方便,我把錢給你,你去做面錦旗,我要謝謝你們。”說起這件事,郭志華難掩心中的愉悅。

疫情得到控制后,一些老人們開始聚到樓下晒太陽。見此情景,每天巡邏的郭志華和同事們都會上前勸導,讓老人們不要扎堆。

“老人們很配合,一邊挪著身子,一邊還說著你們辛苦了。”郭志華說,這些在以前是很少見的,“現在走在路上碰到居民,也會收獲不少贊。”

變化的不只是居民,還有社區的工作人員。“現在隻要接到居民的電話,大家都會主動請纓,說讓他去,變得非常積極了。”

更大的變化是,居委會和社工的存在感高了。“以前居民隻有辦理准生証了、找不到停車位了,碰到問題才會過來找你。”

疫情發生后,從挨家挨戶敲門排查、打電話溝通,到小區門口值守,幾乎天天都要和居民打交道,“時間長了,交情也就有了。”

“居委會是大家選舉出來的,社區是一個集體,需要居民們的參與,大家一起共商共治共建。”郭志華說,“我覺得現在我們都像小太陽一樣,溫暖著彼此。”

她說,現在社區才更像一個大家園了。(趙斌)

(責編:高星、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