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招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2020年01月22日07:57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五招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從本月20日凌晨起,北京、廣東、武漢等地接連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情況。截至20日24時,湖北省確診270例,北京市確診5例,廣東省確診14例,上海市確診2例。此外,浙江、雲南、四川、貴州等地均出現了疑似病例。目前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源及傳播途徑的研究仍在加緊進行中,但專家已明確表示,該病毒感染的肺炎肯定存在人傳人的現象。

冬春季本就是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也是病毒性肺炎的高發時期,又恰逢春節,走親訪友聚會頻繁,公眾對於新型冠狀病毒不要放鬆警惕,做好自我防控尤其重要。

冠狀病毒容易變異

2019年12月以來,武漢市部分醫院陸續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對病例呼吸道標本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分析結果顯示,這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病毒,該病毒形態因其表面凸起類似於王冠而得名。截至目前,人們發現冠狀病毒僅感染脊椎動物,可引起人和動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經系統疾病。它其實是一個大型病毒家族,嚴重程度從感冒到重症疾病不等。

病毒分為DNA病毒和RNA病毒,冠狀病毒屬於后者。RNA病毒最大的特點是,非常容易變異。這就不難理解,前有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 非典)和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這樣因冠狀病毒導致的疾病,現在武漢又出現了被世衛組織命名為“2019-nCoV”(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變異病毒。在此之前,已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有6種,除了我們熟知的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外,其余4種在人群中較為常見,致病性較低,一般僅引起類似普通感冒的輕微呼吸道症狀。隨著全球監測工作的改善,可能會發現更多冠狀病毒。

顧名思義,新型冠狀病毒就是指以前從未在人類中發現的冠狀病毒新毒株。此次,中國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病例主要集中在武漢市,其他國家和地區報告的病例在發病前均有武漢市旅行史或居住史。

感染后常見發熱等呼吸道症狀

本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在臨床表現上有什麼特點?根據臨床情況來看,一般症狀為發熱、乏力、干咳、逐漸出現呼吸困難,部分患者起病症狀輕微,可無發熱。嚴重者可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礙等。多數患者為中輕症,預后良好,少數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其實,人感染冠狀病毒后的症狀因病毒而異。不過,常見體征比較相似,如有呼吸道症狀、發熱、咳嗽、氣促和呼吸困難等。在較嚴重的病例中,感染可導致肺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腎衰竭,甚至死亡。

目前,在武漢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源仍不明確。關於感染源也有一些推測,但未得到証實。聯想到SARS冠狀病毒是由果子狸傳至人,MERS冠狀病毒是從單峰駱駝傳至人,至少說明,人的確會感染動物源冠狀病毒。至於此次病毒源是否為動物,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來揭示。

此前的病原學資料証明,一些冠狀病毒的確可以在人際傳播,人們通常是在居所、工作場所或醫療機構等場所與感染者密切接觸后被感染。20日下午,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院士在回答媒體提問時明確指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肯定存在人傳人的現象,病毒很可能來自於野生動物。目前,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所致疾病沒有特定的治療方法,主要為對症治療。

個人自我防護從洗手開始

面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世衛組織鼓勵所有國家加強對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的監控,認真檢查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或肺炎病例的任何異常流行情況,並向世衛組織通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任何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

那對於公眾而言,有沒有辦法降低感染冠狀病毒的風險呢?世衛組織建議公眾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做好預防措施。

一是勤洗手 在咳嗽或打噴嚏后﹔照護病人時﹔制備食品之前、期間和之后﹔飯前、便后﹔手臟時﹔處理動物或動物排泄物后,記得洗手。手臟時,用肥皂和自來水洗﹔手不是特別臟,可用肥皂和水或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

二是咳嗽和打噴嚏要防護 在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袖口或屈肘將口鼻完全遮住,並將用過的紙巾立刻扔進封閉式垃圾箱內。咳嗽或打噴嚏后,別忘了用肥皂和清水或含酒精的洗手液清洗雙手。在公共場所,不要隨意用手觸摸眼睛、鼻子或嘴巴,不要隨意吐痰。

三是避免與特定人群接觸 因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大多表現為呼吸道症狀,因此應避免與任何有感冒或類似流感症狀的人密切接觸。另外,還要避免在未加防護的情況下接觸野生或養殖動物。

四是肉類徹底煮熟后食用 注意食品安全,處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開,處理生食和熟食之間要洗手。即使在發生疫情的地區,如果肉食在食品制備過程中予以徹底烹飪和妥善處理,也可安全食用。

五是生鮮市場採購注意防護 春節期間,到生鮮市場採購難以避免,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預防。接觸動物和動物產品后,用肥皂和清水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避免與生病的動物和變質的肉接觸,避免與市場裡的流浪動物、垃圾廢水接觸。

另外,由於目前正處於冬春季傳染病高發季節,從預防呼吸道病毒傳播的角度,公眾外出必要時可佩戴口罩。戴口罩是阻斷呼吸道分泌物傳播的有效手段,但要注意口罩應定期更換,不要戴反,更不要兩面輪流戴。佩戴時要將折面完全展開,將嘴、鼻、下頜完全包住,然后壓緊鼻夾,使口罩與面部完全貼合。戴口罩前應洗手,或在戴口罩過程中避免手接觸到口罩內側面,減少口罩被污染的可能。分清楚口罩的內外、上下,淺色面為內,應貼著口鼻,深色面朝外,金屬條(鼻夾)一端是口罩的上方。

市面上常見口罩大概有3類: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N95口罩)和普通棉紗口罩。其中,醫用外科口罩可以阻擋70%的細菌,N95口罩可以阻擋95%的細菌,而棉紗口罩隻能阻擋36%的細菌,因此建議選擇前兩種口罩作為外出防護。如果是去公共場所、不與患者接觸,佩戴醫用外科口罩即可,如果接觸患者,建議佩戴N95口罩。

需要強調的是,外出回家后,記得洗手、洗鼻,如有發熱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狀,特別是持續發熱不退,要及時就醫。

延伸閱讀

哪些算密切接觸者?

對密切接觸者採取較為嚴格的醫學觀察等預防性公共衛生措施,是國際社會通行的做法。那麼,新聞上常說的密切接觸者究竟是指哪些人群呢?具體來說,大致有以下幾類。

與病例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有其他有密切接觸的人員﹔診療、護理、探視病例時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與病例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護人員﹔與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現場調查人員調查后經評估認為符合條件的人員。

如果接到疾控部門通知,你是一個密切接觸者,該怎麼辦?按照要求進行居家醫學觀察,不要上班,不要隨便外出,做好自我身體狀況觀察,定期接受醫生的隨訪。如果出現發熱、咳嗽等異常臨床表現,及時向當地疾控機構報告,在其指導下到指定醫療機構進行排查、診治等。

(責編:鮑聰穎、高星)